返回

第419章 暗物质猜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19章 暗物质猜想 (第2/3页)

 “为什么人类已知的粒子都那么轻?尤其是相对于大自然的引力尺度(备注1)而言。”原晧宸继续摆弄着手上的晧宸陨石,自问自答道,“科学家们推测,如果暗物质粒子的质量存在于普朗克尺度附近,就不会带来层次结构问题,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我们看不到任何与‘弱互作用大质量粒子’有关的迹象。”

    曾经的Iea天体物理研究院特别项目组,分别建立了多种新的数学新模型,来探索暗物质质量的上限。

    在普朗克尺度上,一个质量单元等于千克,即大致相当于1微克,或是质子质量的1o^19倍。以此计算,每个“普朗克互作用暗物质”基本单元的质量都接近于粒子质量的极限,再重它们就要变成迷你黑洞了。

    “抱歉老板,这些理论,我并不很理解。”瓦力有些扭捏地说道。

    “没有关系,你可以慢慢去解读这些猜想和理论模型。”原晧宸不以为意地说,“还有一些科学团队认为,在宇宙时间线上,这些暗物质大批形成于宇宙的极早期—“再热期”。这一时期生在“暴胀期”结束时,大致上是“大爆炸”后的^-33秒之间。”

    “再热期?”瓦力反问。

    “这一时期之所以被称为再热,是因为在暴胀期间,宇宙的温度下跌了1o万倍左右。暴胀一旦结束,温度便开始回升到暴胀前的水平(大约1o^27k)。此刻,暴胀场中的巨大潜在能量开始衰减为遍布整个宇宙的标准模型粒子,而暗物质可能就包含其中。”原晧宸一边审阅着虚拟计算机屏幕上的资料,一边介绍。

    “假如暗物质的确存在于普朗克尺度上,暴胀必然生在极高的能量级上,也就是说它不但能够在早期宇宙的温度中产生涨落,还能够使时空本身生涨落,产生引力波。其次,它告诉我们暴胀能量必然会极快地衰减为物质,因为如果持续时间太长,宇宙的冷却便会使得存在于普朗克尺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