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七十二 夜飞南昌 (第2/3页)
与炮兵,组建一支强大的机械化攻击纵队,这才是他所需要的精锐。
他的这种做法,改革了日军的传统。日军一贯将战车分散到各个步兵师团分割使用。这一次,冈村打破常规,集中了七十六辆*式中型战车和五十九辆九四式轻型战车,独立编组为一个战车队,用作突破兵力,并以装甲汽车装载一个步兵大队协同作战,实力相当于两个战车团。加上工兵、步兵和其他特种兵,这个战车群几乎就是一个完整的装甲师。另外,冈村还指定第三飞行团的第四十五战队专为战车队提供空中支持,并派侦察中队连续探察守军动态。这个战车群,具备完整的地空协同作战条件。
冈村在主攻方面集中机械化兵力,形成优势,在助攻方面佯动佯攻,钳制守军。他把日军主渡河点选在河流向己方凸出、对岸交通便利的地方,既便于渡河前兵力调动和集结,又便于渡河后向纵深发展。而守军在修水南岸的防线,未能形成纵深,一点被突破,全局就被动。守军撤退时又没有彻底破坏交通,致使日军机械化部队快速突进。
冈村对这次部署自鸣得意,后来在回忆录中自吹自擂,说他集中使用战车比德军还早。其实,他的战车观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有的,那时候,协约国就是用战车群正面突破德军壕沟,继而在步兵掩护下扩大战果。何况,日军的战车并不难摧毁,其质量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出了名的,用小口径的战车防御炮就能对付。
遗憾的是,中*队的战防炮部队还处在实验阶段,多半还在学校里集中训练。原本应该编在各步兵师的战防炮连,被集中编为独立团,部署在后方,就不能发挥功效了。
这一点在昨晚黄佳俊就提了出来,最高当局亲自拍板马上为180军以及第28集团军各团提供战防炮连,这也是黄佳俊的针对性布置。
冈村将炮兵集中使用,也打破了日军的传统。日军一向将个别野战重炮兵联队分配给步兵师团,这一次,冈村将四个一五○野战重炮兵联队、两个七五野战炮兵联队、一个七五山炮兵联队和一个一五○加农炮攻城炮兵大队编入第六炮兵旅团,使得这个旅团集中了一百七十门火炮,比一个苏联炮兵师的规模还要大。
冈村的另一个手段是大规模施放烟幕,在日军渡河时造成守军视觉障碍。日军当然也不会放弃使用毒气的机会,他们的发烟筒施放大量催泪性与喷嚏性的烟,这与守军对日军在南昌会战中广泛使用毒气的记录非常吻合。
日军将超大规模的炮兵密集使用于正面,技术并不成熟,所以在会战前,特别加强炮兵观测与阵地配置的训练。他们的炮兵指挥官澄田睐四郎,是法国炮校的留学生,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军,炮兵密集使用技术首屈一指,英军有时还向法国炮兵求援。所以,冈村索性照搬1918年协约国突破作战时法军炮兵的前置射击方式。
在编组了大规模的炮兵和化学部队之后,第十一军开始担忧部队在大规模混成编组下是否具有联合作战能力,于是在稻叶师团今村旅团长督导下,做了一个步炮烟实弹联合演习。日军强占民房作为毒气室,严格训练士兵佩戴防毒面具的作战能力和操作技巧。
冈村也会把握部下的心理。第一○六师团几乎全部是年轻而缺乏实战经验的补充兵,军官心里笼罩着战败阴影,斗志萎靡。第一○一师团则和大多数的日军师团一样,在武汉会战中损兵折将,急需整补武器和骨干。这两个师团得蒙冈村重用,感激涕零,加紧训练。
为了适应雨季,渡河的日军工兵也作了调整,各师团增编了独立渡河工兵联队和渡河材料部队。第十一军还向海军陆战队要来了一个村井大队,集中八十艘汽艇,用于冒着守军火力强渡;另调来独立船舶工兵第三联队,发挥日军水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