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苏州知府 下 (第2/3页)
只有豪门商贾入驻,以后他会想办法再引进一些村老长者代表百姓,那么就算在他走后,参议处代表了士子,国士院代表了商贾和百姓,加上朝廷所派遣之官府。三足鼎立才能相互制约。
所以,这次的他异常的坚持,就连刘三吾、黄子澄等这些东宫詹事府的老人反对,他也没有理会,为了避免当面的冲突,他干脆和小维、杨狄峨,再带上铁铉出了行宫,径直躲了出去。
当然,他这次出去也不是无的放矢,因为杨狄峨虽然住在行宫内,但是平叔却由于身份的缘故住在苏州城内的一处宅子里。杨狄峨和平叔感情深厚,经常回去看望他,在来往的途中发现了一桩事情,启发了朱允炆的思路。
在选举苏州知府的过程中,为了使百姓知道这二十九个候选人的情况,朱允炆下令在全城张贴了许多公告,公告中详细的描述了候选人的情况。可是杨狄峨来回几趟,皆没有见过公告张贴于何处,报于朱允炆知道,还以为是苏州府的衙役们偷懒呢。
最后通过调查才知道,原来所张贴的公告,都在半夜被有心人揭走,有的是拿回家详细参阅,有的是为了收藏,更有的是揭下来后拿去卖于别的人家,从中赚些私利。黑市的价格,那一纸通告,竟然被炒到一两银子一份原版的,就连抄写版本也可以二十文钱。
朱允炆这才想起了后世的舆论利器——报纸来。其实,他回到大明一年多的时间了,知道中国有报纸的雏形已经千余年了,就是所谓的“邸报”。邸,就是各地驻京师的联络处,也就相当于他后世的“驻京办事处”,他们的任务就是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抄写下来,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传送到各地官府手中,以便地方及时了解朝廷的动向。
而上次搞的京师纸贵的蓝玉案,被朱元璋将结果张贴于宫门之上,令众人传阅,那种行为叫做“宫门抄”。也就等于一种报纸了,不过是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约束,全是民间的自发行为而已。
经过杨狄峨提醒,又想起了江南文风颇盛,而且购买力也很强劲,为什么不办一份报纸呢,那样不是等于自己多了一双眼睛留在苏州吗。
把想法一说,杨狄峨马上支持,并主动承揽了下来,几乎是马上回去让平叔收购了一家印刷作坊,并马上筹划第一份报纸,朱允炆为其取名为“江南新报”。他们这次偷偷溜出行宫,正是去收获第一份报纸的喜悦。
从收购印刷作坊到报纸成型,不过十余天的时间,时间真快,不过很快的就感受到了无奈,杨狄峨纵然是天才,也没有见过后世的报纸,自己可能也解释的不明白,所以在经过平叔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