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三章 应对之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十三章 应对之策 (第2/3页)

想着,嘴里却问杨杰道:“杨卿认为孤王该怎么办?”

    “微臣认为,燕王府高估了临濠富户的作用。”杨杰出口惊人后,继续道:“圣上怎么会不考虑此事对于储君的影响呢?只是那些富户被迁往临濠已经近二十年,现在江南虽有影响,但二十年的时间,足可以让江南新生豪门,殿下只要能安抚住人心即可。”

    听听也有道理,示意杨杰继续说下去。

    “殿下手中,现在有两个优势,其一,苏州的六艺书院,乃是刘三吾老先生主持,老夫子在江南人望颇重,殿下只要加强对六艺书院的支持,至少可以挽回江南士子之心。”

    “其二,吴王乃殿下亲弟,当然唯殿下马首是瞻,吴王府王景也是饱学之士,观其所拟《藩王朝观仪》,也是守制之臣,又曾经出任开州知府、山西右参政等职,又有过从政经验,殿下只需派员协助其交好苏杭名士,自会有人维护殿下。”

    突然,朱允炆感觉到杨杰的出身,并非他所说的那种商贾身份,因为在谈吐之间,并未将商贾放在心上,而是一味的强调江南士子,不过说的还是十分有道理,商贾虽然有钱,但在如今的大明,在某些方面,连农民的地位还不如,比如说服饰就有严格的不同规定。

    农民的衣服可以用绸、纱、绢、布来做,商人只能用绢、布,而不得衣绸、纱之服,如果农民家里有一个人做买卖,全家的衣着就跌入商人的行列,不能再用绸纱做料子了。农民戴斗笠、蒲笠,可以出入市井,包括商人在内的不事农业的人不许戴。

    但是杨杰为什么一直把自己的出身归纳与商人一途呢?后面到底包含着什么秘密,朱允炆不由大感兴趣。

    听着杨杰侃侃而谈,继而转向铁铉,见他面带愧色,知道惭愧于自己的经验浅薄,更加坚定了朱允炆将其外派务实的想法。

    “光是两个优势还是有些不够,无论是刘夫子还是王景,在江南士林中的分量远远及不上两人,那就是方孝孺和解缙。”

    听到杨杰说道这里,朱允炆精神一振,他怎么一时忘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