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蛰伏 三 (第2/3页)
道:“允炆不是一向喜好诗书,什么时候对农事也有所涉猎了?”
“孙儿不敢,只是在苏州时,得到皇祖父遣往的张宗浚的人提醒,知道百姓辛苦,所以一直记于心中。不敢有忘……。”
“其实,孙儿方才看到长生果,想起了一些关于种植桑枣、棉花的心得,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你说说看!”虽然让朱允炆说,但是从语气上能听出,朱元璋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因为这个孙儿虽然不能说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吧,但从小生长在皇宫大内,没有体验过民间疾苦,单凭从书本上看来的那些东西,能有多少用。
“孙儿听说,洪武三年,因大同粮储要运至边关,由于路程遥远,被服役的民壮消耗竟然达到近三成。所以有人建议利用商人,於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小引,如此以来则转运费省而边储充足……。”
朱元璋点了点头,捻须回忆着当初的情况,当时为了北征,他答应了这个要求,召集商人运输粮食而给予盐引,谓之开中。其后各行省边境为充足边储皆循序此例。不过按照道路远近的不同,或者视情况的轻重缓急,分别从五石至一石有所不同。但是不知道和今日工部所奏之事有何关系。
有些疑惑,但是并没有发问,任由朱允炆说下去。
“孙儿刚才得见长生果,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朝廷不按照此旧例,将各地种植不同作物呢?然后再引导商人相互而走。因为孙儿在苏州得知,百姓种植,都有习惯成自然的现象,什么庄稼多产增收,什么庄稼省时省力,他们就种什么,多年的习惯,皇祖父想转变,恐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我大明既实行军屯、民屯。然而却是粮食满仓廪却罕见棉桑,要是强制棉桑却会造成粮食的减产,难过灾荒之年。且农作物还有夺地之嫌,诸如,北方之小麦和油菜籽,同一季节,百姓当然挑选产量高者种之。那样的话,百姓粮食充足,却是罕见油腥,还是不能达到各地自足,”
听到这儿,朱元璋不免真的有些失望,孙儿能提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