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变 (第2/3页)
人物大感心内不忿,按照皇太孙的解释,海关就是朝廷在海边择地建良港,在陆地择要地建边塞,一则便于往来客商停泊歇息,二则在这些地方驻水师或骑兵护送客商安全。
最后的目的,就是在这些地方设海关,出入关货物都要报关,收取关税以供国库,便于朝廷控制和调节。诸如对于大明需要之货物,入关则课以轻税,不需之物,入关则课以重税,至于粮食等有关民生之物,则不准出关,如此,则可减少通商贾的隐患。
虽然百官觉得也有道理,但是仔细一想,如此长久下去,朝廷不还是鼓励行商吗?虽然由朝廷管制,但是有了朝廷这块金字招牌,地方上那个官员还敢拦阻,而且,海关一出,天下商贾尽归朝廷,那么地方官员靠什么征收税赋,靠什么养活地方财政,就是那田赋吗?
那田赋有什么用?大明虽大,但是土地是固定的,除了灾荒之年,所收取的赋税也是固定的,朝廷极为容易掌握数字。那么以后从地方门生故旧那里来的孝敬,又该减少了。
虽说是朝廷上下一致反对鼓励商贾,但是到了快要失去掌握的时候,才想起商贾对于自己的好处来。想要反驳,皇上却是再宫中休养,凡事要交与皇太孙转呈,就算是上了折子,那么皇太孙事先看到了,也早就想好了对策和说辞。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包括通政司的吴公达也摸不着头脑,按说皇上头一天还在通政司内体察民情,纵然有刁民惹皇上生气,但是也不至于闹到让太孙殿下监国的地步吧。
要是连吴公达都摸不着头绪,那么其他官员更是两眼一团黑暗,但是圣旨已下,官员们势同骑虎,只得按照圣上谕旨办事,本来就炙手可热的皇太孙顿时成了全大明的风云人物。
这个大明的政坛新秀,也是未来的大明皇帝朱允炆,也不像别人想象中的那么清楚明白,至于在坤宁宫他和朱元璋到底说了一些什么,为什么一向热衷于权力的老朱会放心的将手中的大权放出一部分。他隐隐感觉到一些什么,但是又仿佛一点也没有感觉出来。
但是凭借多出的那七百年历史知识,朱允炆感觉到,这也是朱元璋正在下决心考验自己的一个关键,也可能是其连续数十年的权力巅峰,造就了其盲目的自信,一旦这种自信遭受到打击,那么就会用一种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