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章 大明宝钞 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九十章 大明宝钞 下 (第2/3页)

规律,只有皇室之内知晓,每次印制宝钞之前由宝钞提举司的人事先调配,然后报于皇帝挑选御批,只要是提举司内部不出问题,民间根本无法知晓,从而不但可以控制宝钞印制数量,也算是加大了伪造的难度。

    至于怎么打印编号,后世印象中的打码机也应运而生,筋皮上嵌以金属字,醮特殊印墨,每通过模具印一次,手工转动一格。

    百官看的哑口无言,户部尚书郁新奏报,新钞成本似乎过于高昂,因此会加大朝廷的负担,皇太孙道,就是加大成本,才能使伪造者望而却步,限于纸张等诸多因素,使其不能量产,少量伪造成本反而会让这些投机者入不敷出。

    吏部尚书翟善奏道:“为便民兑换,必要在大明一千三百余的省府州县各设分支,如此一来,这激增之官吏更添朝廷负担。宜仍保留零用铜钱,”

    帝曰,暂时交与海关署理,置倒钞司于海关暂时负责发行兑换事宜,两年后在将倒钞司分离,强制执行,不允质疑。并公告皇太孙所拟宝钞三策,供大臣决议。

    一,铜钱仍可流通作为零钱,与宝钞可随时自由同比值兑换。但是以一年为期,一年后,铜钱将全面作废回收。黄金、白银与宝钞可据市价任意兑换,但金银不得再用于交易。

    二,朝廷将通过拨发薪饷、自由兑换、工部拟定大型水利以及各种工程以酬劳形式发放新钞。交纳税赋,只收宝钞。残破宝钞可随时无偿更换。

    三,成立教诲司,以个官学学生为主,教导百姓分辨真伪,三月后,使用伪钞者罚没。六个月后,使用伪钞者,流于岭南。发现有伪造者,一律斩首。三族之内,发于辽东,永不回返。

    这几条虽然说是皇太孙拟定,但是却是朱元璋的决议,也只有在这种强势皇帝的威压下,敢有此魄力。

    平日一言九鼎的朱元璋,迫于压力不得不考虑恢复铸造铜钱,但是心里总是不情愿的。由于大明上下普遍的金融意识淡薄,也没有什么好的主意,只能随着形式的变化不断调整者策略,孙儿给他出的这个主意,正合了老朱的心意,在保持自己强势的同时,也为孙儿树立了一定的威望。

    最后在散朝时,朱允炆趁机奏请,审核府库金银数目为印制宝钞的基数,并汇聚天下七成的金银于京师作为朝廷印钞的信用保证,并公告全国。他对于金本位、银本位的金融概念只是限于听说,但是总觉得这样做是没有太大的错误,至少可以限制民间的金银流通,对于宝钞的发行减轻了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