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过渡 (第2/3页)
,只是牵涉民事,很多士子文人都没有将其放在心上,而这次,宴太孙说是宣皇上谕旨,但也是弘扬文治的一种体现。
并在诏书上说明,但凡携家中珍藏孤本入京师朝见的,所贡文献,经过核实价值后,朝廷会给予一定赏赐,或者是恩准参与编修事宜,言下之意,不用科举,光走进献一途,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终南捷径。
半个月后,朱允烦想要达到的效果终于出现了,京师之中,诸官除了忙于政事,其余闲暇时间基本上都被络络不绝来自于四方的拜访人群所缠绕,无非都是一些通过这种门路,或者是门生故友、或者是家乡亲人推荐而来,携带着各种文献请起鉴定后好面呈太孙殿下。
百官不胜其烦,纷纷往东宫诉苦,朱负坟也感觉到不是办法,于是在鸡鸣山国子监附近腾出一片空地,筑楼为馆,名曰百”取自海纳百川之意,百川馆的成立,大为减轻了官员们的压力,不过,由于人手问题,朱允烦不愿增加朝廷压力,遂命各部司副职轮流值守,排出班次报于朝廷备案,然后按照其尽心程度给予赏赐。
诸事皆定,渐渐步入了正规,在朱允坟的授意下,方孝孺协同解诸和二十八人的副总裁,每隔三日,选定两人入宫向皇上汇报收编事宜,顺便陪着朱元婶说话解闷,以免空闲下来的老朱心生杂念。
最奇怪的就是,宫中那些诸王埋伏的人手,都不约而同的保持了沉默,任是杨蝶排出的人手怎么试探和监视,都看不到丝毫异动的表现,恐怕要不是老朱那日雨后的突然发威,连郑和的身份也不会暴露。
在没有搞明白这些眼线二丁二习的情况之下。鉴干在宫中也得不到十分权威的京,斤以只是严密看护。并未作出打草惊蛇之举。而是加快了京畿周边的稳定工作。五军都督府在徐氏兄弟二人走后,接受也比较顺利,清除了在蓝玉案后,诸王在其中安插的人手,到目前为止,五军都督府除了左、右都督不方便更换;都督同知、都督金事、以中军都督府断事官为五军断事官。基本上都在朱允坟的掌握之中。
现在兵都有齐泰作为随时接替的后备,五军都督府又大部分落入掌握之中,在傅友德和冯胜的提醒之下,朱允坟才明白,是该向朱元璋要兵符的时候了。
这个也是朱允坟一直耿耿于怀,但却不想抬出桌面去谈的事情,兵符一旦交出,对于朱元璋而言。就完全失去了对大明的控制,老朱会有反弹吗?
谁也说不准,但是大明为了防范统军将领的专权,规定五军都督府对军队无调遣权,其调遣之权由皇帝直接掌管;兵部在军队中虽有任免、升调、练之权,但不统兵。
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除亲军指挥使司外的各卫所和在外各都司卫所。凡武职世官、流官、土官之袭替、优养、优给等项,所属皆上报于府,府再转送兵部请选。选定后,经府下达都司卫所。首领官之选授和给由,皆由吏部。其它如武官诰敕、水陆步骑之操练,军伍之清勾替补、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