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二十七章 元宵灯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二十七章 元宵灯会 (第2/3页)

人声音特别宏亮:“哎!吃烧饼喽。又黄又脆又香的烧饼呢!”

    听出来是定远口音。那里也算是他起家的地方,顿觉几分亲切,走近炉子,打烧饼的正用手从炉内取出烧饼,便散出一股芝麻和烧饼的香味。见有个老人驻足。便笑道:“来一只吧!!!”

    此时刚刚天黑,礼部所派来主事灯会的官员应该还没有过来,所以满街游走的行人大部分都在选择着自己喜欢的商品,有更多人。为了迎接这通宵的盛会,纷纷趁着还未开始都找些吃食,免得一会饿了在找吃的,耽搁了观赏灯火的机会。

    左右看了看,朱元璋笑着问道:“多少钱一只?”

    “巧呢,一文钱三只。”

    听着是定远方言,巧既是便宜、很贱的意思,朱元障又亲近了几分,抬头看看朱允坟,后者笑着点点头,然后朱元璋说道:

    “给联,,咱们炮丹只,要现出炉的。”老朱出于习惯,差点没有说漏嘴,好在那卖烧饼的人也不疑有它,熟练的做着烧饼。好像想起了什么,问道:

    “听口音。老哥哥是漆州人吧,和俺还是同乡呢。”

    “你说对了,咱就是漆州人,和孙子来京师做买卖。你干啥从定远几百里到这京城里打烧饼?”

    “老哥哥,不瞒你说,俺们家弟兄六个都是打烧饼的,从俺爷爷那一辈起便干这活传下来的。

    一家人都在定远县生意不好做,去年腊月俺就试看到这来卖卖看,这不,生意挺火红的呢。秦淮河两岸,不少人都说俺这里的烧饼好吃,,

    他揩了揩脸上的汗水。就将几个面团儿在木板铺面上揉几揉,粹面杖儿熟练地上下一拨落。然后用小刷儿蘸上香油,在几只连摆着的面脸子上一抹,洒上芝麻。便伸手抄起面胚,放进炉膛内。忽然小声地问朱元璋道:

    “老哥哥是凉州人,听说马娘娘当年买烧饼的故事么?”

    朱允烦在旁边把这老头佩服的五体投地,利用名人效应打广告的传统,看来在明朝已经有了,但愿不要说得太离谱,要知道当事人就在他“不讨看到朱示璋笑眯眯的样子也不像是发火钱的预兆,吼丁斤听看,其实朱允坟的骨子里,也充斥着八卦的基因。他也想听听明朝的传言和后世有什么不同。

    “听说过,当年推车到定远卖货,在宋记烧饼铺就听老板言过这事儿。”

    老头子骄傲地说:“嘿嘿,这宋记烧饼铺便是俺大哥开的,马娘娘就是从俺大哥那里买的烧饼呢。”

    “哦,真的?”

    朱元璋忽然对这位同乡感到无比亲切起来,其间还夹着一种莫名的愕怅。

    五十年过去了,旧日的往事一直铭刻在他清晰记忆中,并时不时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那时候,朱元璋刚刚娶了郭子兴的义女马秀英。因为屡立战功,引起了郭子兴两个儿子的忌恨。于是散布流言蜚语,同时鼓动亲信轮番在郭子兴面前挑唆。说朱元璋占领滁州时掳掠大批财物隐为己有,并说朱元障暗里招兵买马培植亲信大有反叛自立异举,生性多疑的郭子兴便将朱元璋禁在定远行辕的一间黑屋内,而且不让人给他吃的。

    当年的马皇后终日以泪洗面,奴知道丈夫已有两三天没吃饭,怎么受得了。于是便从附近宋记烧饼铺买了十只网出炉的烧饼,因为怕被人看见,所以将滚烫的烧饼藏入怀中,急匆匆来到朱元璋囚室,马皇后这才将烧饼从怀内取出,但胸口的皮肉已经被灼焦红了。人高马大的朱元樟,平时便饭量极大能吃能喝,饿了两三天,一见烧饼,几乎是三口一只,狼吞虎咽一口气吃完了。

    最后郭子兴放出了朱元樟,但从此削去兵权,值宿军营,一日三餐吃不饱。马氏便天天去来记铺子买烧饼,又将义父特地分配给她的一份肉脯和干粮都省下来。自己只吃半块馍馍充饥,饿得眼冒金花,暗里将食物送给丈夫”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常常当着朝廷公卿大臣的面津津乐道此事 。甚至给孙儿朱允烦都不知道讲了多少次。

    今日看到家乡的烧饼,才又让他记起了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