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齐泰的担心 (第2/3页)
改变了历史,朱林现在已经没有了谋反的心思?
苦笑着,朱允坟坚定的摇摇头,想着在京师中莫名其妙消失的那十三个高丽人,还有在牛现的五十五具虎贲右卫士卒的尸体,就知道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正想间,太监在外高声唱了一句:“兵部侍郎齐泰求见皇上!!”
于朱允坟监国的时间已久,对于朝堂之上,众人所盼望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并没有看到。齐泰依旧是兵部侍郎,黄子澄依旧是太常寺卿,”
大失所望的同时,才没有出那连锁反应似得削藩呼声,大家都不知道新皇帝在想些什么。为先皇举行葬礼之后,就定了一个保举法,意思是。只要是京师中五品以上的官员和各地府县之长,都有责任为国家选举贤才,所举荐之人。勿问下僚布衣,唯贤是举。但同时规定,若所举非人,将与之连坐。
然后再也没有了动静。只是诏令朝臣按部就班的处理事务。一切遵循洪武年间例。不容更改。
得到允许后,齐泰匆忙而入,跪下行礼,刚刚喊了一句“殿下””马上醒悟过来,忙又行了一次大礼,朗声道:“臣兵部侍郎齐泰,叩见皇上!!”
别说齐泰有些不习惯,登基不到十天的朱允坟也是十分别扭,但也不会傻到局促不安,坦然受之。道:“平身吧,齐爱卿有什么事情?”
齐泰犹豫了一下。奏道:“皇上,燕王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缝,按照陛下谕旨,召至京师,共守国丧,已经往燕王府居住。”
朱允烦一心中一宽,道:“很好,燕王至孝,诸子怎么能不到京师守孝,联心甚慰。着礼部安排守制事宜。
为了保险起见。朱允坟趁着国丧的机会。又将朱橡的其余儿子全部召回京师,要不是朱高炽暂摄燕王之责,估计也会被召回来,不过也是早晚的事情。对朱林讳忌甚深的朱允坟这是在为迁移朱林的封地做筹谋。
等找到了合适的人选往北平驻防后,那就是燕王改藩之时。傅友德、冯胜两人威望太高。最好还是留在南京,郭英和辽王的关系密切,也不适合往北平驻防。那样的话,说不定又会造成辽王独大,到时间两藩兵力在一起太危险了。隙状炳女擅长守擅马战。到了北方驰骋干万里草原,仗有用武之地,杨文能力一般。徐辉祖算是忠心,但是其家族和燕王太近,谁知道会不会生变掣肘,李景隆、李增枝兄弟二人更是不堪一提,朱允坟对其根本没有好印象,而且据多方了解,两人不过是纨绔子弟而已,真的要让其独挡一面,力有未逮。
就算是有了良将,还要选定朱林和那个藩王换藩,千头万绪,当初想的简单,到了做时,才觉很难。
真的很难。做了皇帝,要考虑的事情就要万全,不像是监国期间,都可用老朱之名号令天下,他现在走的每一步,都要考虑很久。
“万岁!!”看到朱允坟正在沉思,齐泰小心翼翼的喊了一声。万全没有当初在东宫时的随意了。
“哦!”朱允坟回过神来,道:“爱卿说吧,联听着呢!”
“皇上。燕王世子往兵部急折,说是春夏交替,蒙元在边塞活动剧烈,奏请父王回北平主持军事,共抗蒙元残余!!”
“爱卿认为呢?”朱允烦仿佛听到齐泰话中有话,饶有兴趣的问道。
“臣认为。应该让燕王回去主持大局,毕竟现在熟悉北方军务的,燕王为上上之选。当可召燕王世子来京,三子留于京师守制,燕王在外统御军马抗击蒙元为上策。”
朱允烦十分意外,在他印象中,齐泰和黄子澄可是坚决削藩的人物,怎么现在倒是替燕王说话了。不动声色,继续听齐泰讲道:“而且,陛下如此对待晋、燕、周诸王,现在天下藩王皆是人人自危,现在有先皇遗。正好在封国不出,但是如果届时皇上相召,谁敢安心前来呢?”
“齐爱卿的意思是,联诏书,诸王敢不来乎?”
“陛下。微臣不敢,只是说出心中所想而已,先皇以武治国,遗今朝国号建文。就可知先皇心愿,是想命陛下以德服之,不使大明陷入刀兵之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