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蛇尾 (第3/3页)
“金都督求见!!!”
没有想到,金忠会一大早自己找了过来。朱高炽心里大喜,连忙请金忠觐见。
金忠也不吧嗦,在书房内。他将昨晚拜访景清时所说的话又重复了一遍,果然不出景清所料,出主意的人变成了协商之人,反正现在也无人计较真假,朱高炽听了金忠的解释后,反应也是好了很多,这个主意算是两全了,虽然失去了北平之地,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更何况,在北平,北方有大宁、辽东都司,西面有大同、太原的大军,难免有朝廷的定**。要是再迟疑下去,朝廷醒过神来,封锁了海面和山海关,那就算是不攻打北平,也只剩下死路一条。
连连点头称是,道了一句:“都督还是有些迂腐啊!”
乍一听觉得十分意外。怎么。这样还说我迂腐?难道这个计策还有什么不妥之处?从金忠疑问的眼光,朱高炽明白自己言重了,立即补充说:“都督的方略,一字以概之,曰“妙”但是我们还用假作代国伐罪吗?真的把高丽灭了又如何”。
没有想到平时胖胖的世子也有这样的雄心壮志,金忠点点头。道:。世子说的是。不过我们真的要去,开始的时候就不能和高丽打仗。只有扎稳脚跟,粮草充沛后,在做计较。因为我们还要高丽提供粮草。眼下,北平的守军有四五万。加上各地卫所,总共出十万,只要我们激励军民,至少有七成都会跟随咱们去东征高丽,开始的时候粮草也是一个问题
顿了一下,心里盘算着,又道:“如果能成功劝说动陈亨,他那里至少还可以为我们壮大五万人,十余万的军民,粮草不是个小数目,我们就算是带走此地所有的粮草,也支持不到明年春天,高丽多少要补贴一些的
朱高炽点头称是,心情大好。近几日来。一直纠结于的心事,一早解开,随即同意了金忠的全盘计利。
现在北平主战的人。已是凤毛麟角了。想着投降朝廷的人倒是很多,的确不能久留。在这种情况下,金忠的主意,算得上最好的一条出路。
这以后的几天,北平所有的官员都把心力用在准备移师东征的事情上,朱高炽为了笼络每一份力量,连连召集文人士子和将校们开会,忙到夜里才回寝宫休息,虽然瘦了许多,但是身体却强健的多了。也不知道算不算是意外的收获。
几天之后,耿炳文突然接到一道诏令,让他突然收缩对北平的包围圈,他亲率部队进驻了逼近北平的门户涿州,并向涿州受尽徐松出了最后通牌。七日后。李景隆出紫金关往大房山周围推进。铁销进而渡过黄河,进驻武清、东安、固安一带。
距离北平都不足百里,这突然的变化,使朱高炽和金忠等人的精力全都集中在自身的安危上了,无暇顾及周边地区的管理,加了准备,因为据斥候回报,宋忠带领大军正准备起兵。往居庸关方向聚拢。
这时,最为惊慌的,要算朱高炽了。本来对于去高丽犹豫不决的他,既然下了决心,那就要义无反顾的去准备了。在北平垂危的关头,作为北平名誉上的掌控者。本该指望他拿出个像样的主意来。但他正道的主意没有,唯一的希望走的再快点。
他在茫然无策的情况下。在北平匆匆的召集将校门阐述了金忠的主张,说是在朝廷的不理解,要斩尽杀绝的情况下,他不甘心死于刑场,愿意代国伐罪,以表明自己对朝廷的忠心,宁愿战死沙场等等。
道:“眼下大军实再上已是兵临北平城下了。随时都有可能攻入城来,为了太祖高皇帝的血脉不自相残杀,为了表明北平的将士都是忠于大明,准备立即东征高丽,就算是死在战场,也不辱没大明的铁血之心
已经知道情况的人在一旁默默不语。事先不知情的人一个个都慌了,不知如何才好。看到这样的景象,金忠反倒觉得事情好办了,便道:
“事到于今,已是没办法的事了,我们北平将士唯世子殿下与二消,愿意追随世午殿下战死沙场!“…
朱高炽听到动情处,竟然落下眼泪。一边哭着一边说:“我从来就是反对离开北平的。毕竟父王经营燕藩二十余载,都是各位心血所在。但是不如此。必将被朝廷陷于不忠不义之地,唯有带领大家以死明志。是非孤所愿。但又对朝廷有幻想的,可以留下。本世子以燕王之名起誓,绝不为难,否则,就以你们的血来证明对大明的忠心,有此大功,或者可以在本世子死后,你们可以得到朝廷的谅解!!!”
听了朱高炽这番话。倒是激起了部分将校的血性,而朱高炽又一句一个燕王心血,不由使大家又想起了燕王的沙场风采,不知该怎么说才好,大家都默默的认同了朱高炽的说法。
金忠接着说:“正是为朝廷着想,在朝廷大军压境之势,才想到移师东征以暂避一时,这样才能保存实力,为大明立下功劳。请各位从大局着想,勿再犹疑观望,失此良机。”
朱高炽无可奈何地深深叹了一口气。顺势说道:“既然各位都是这么个想法,那就依了你们吧!一切就由金都督作主安排。”
“臣遵命。”金忠迫不及待地应着,“事不宜迟,明晚就要离开。请世子殿下传谕,立即遣散多余的宫人内侍,收拾好细软。准于可时出城。这一切行动,一定要秘密进行,不得外传,一则以免引起百姓的惊恐;二则防止朝廷大军获得消息后追击我们。”
这么议定之后,朱高炽就铁着心迁都了。那些被宣布遣散的内侍太监,大都是无家可归或有家难归的人,前途渺茫的他们,如同一群被遗弃的羔羊,忍不住暗放悲声。更给这冷寂混乱的燕王府,增添了沉重的悲戚气氛。
而金忠在几日之前,已经遣使往朝鲜报讯,然后又请袁容往陈亨处接洽。说明情况,让陈亨知道,朝廷已经明白了他和燕藩勾结的事情,看看张玉的下场,就知道朝廷不会留情,而他曾经和北平合谋害死卜万,和北平的诸多书信皆在手中,现在大家都在一条船上,还不如随世子东征,以博得一个万世声名等等。
本来还以为要有一番计较。所以才让口才绝佳的袁容出马,没有想到,陈亨却好似早有准备一般,没有费袁容多大的心思,就答应了,不但言道自己可以带足五万兵马。而且可以为此次东征大军提供足够三个月的军粮,搞的袁容有些心里不安,觉得这次自己的任务完成的太容易了。
但想想陈亨面对灭族之灾,和北平合作,至少还可以做个雄霸一方的大将。作为一个曾经背叛过朝廷的大将,等待的只能是文官集团弹劾,就算是皇帝不追究,这辈子估计也没有什么出路了。
再说了,北方虽然并入大明版图多年,但是一舟是自治状态,这里的人大部分对朝廷的忠诚度不算太高,想到这里,随即释然。
陈亨说道:“从前一段朝廷的态度,可以分明地看出,就算是认罪,朝廷也不接受了,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杀出一片天地,在知道袁大人要来时,我已经遣人去探了路,辽东都司的兵马,大部分集中在镇江堡沿线,还未撤回。我有几个心腹在那一带地形很熟悉,只要绕过去就可以保证兵不刃血,但是兵贵神,还请世子殿下早下决断。”
袁容权衡了利害,觉得陈亨没有必要说谎,于是就下定决心相信,为了保险起见。还讨要了陈亨的亲笔书信。这也是朱高炽和金忠下决心的主要原因。两军合并,十余万大军,到那里生存不得,非要在北平等死吗?
经这一天的折腾,虽说金忠说要绝对保密,但整个燕王府也被搅成一片混乱。人心不安了,秩序也乱了,不过朱高炽只有一个妃子,并无子女,也算得上了无牵挂。要不早就被折腾得心灰意冷。
第二天一早,他就安排着妃子内侍们随着朱能的大军先行,袁容和李让及其家眷随行,负责护送之责,也算是在异乡多了几个亲戚,同时算是给两位姐夫要了一些兵权。不能尽是让外人掌握兵马,否则一点安全感也没有。
金忠也没有什么意见,他自己有私军。而且燕山护卫所属,本来只是名誉上听他的号令,真的有什么事情,还是看朱高炽的眼色行事,他也不属于贪图那点不属于自己嫡系的兵马。
涿州城已被定**占领了好几天。耿炳文将大本营扎在这里后 又令先头部队伸展到北平城郊十几里地的卢沟桥附近。铁销受命清剿永平府的叛逆并抚慰百姓,李景隆在大房山上可以看到北平的城墙。宋忠也攻下了居庸关,各路大军都出乎预料的顺利。
耿炳文有意的压制着兵马行进的节奏。建文三年十一月间,当得知朱高炽等人已经逃离北平城的消息后,才下令起对北平城的军事行动。他派了驸马都尉李坚和大将徐晓率领一个师的兵力进驻北平城。先受到了以郭资为的官员欢迎。朱高炽转移了,带走了可以带走的兵马,整个北平,没有了反抗朝廷大军的力量了。
于是,十二月初五这一天,天气晴朗,冬风虽冷但却让定**的将士十分高兴,北平城大门洞开。的的确确,没有抵抗,没有厮杀,当然也没有流血。在这种和和平平的气氛中,耿炳文骑在高头大马上,随着威武雄壮的骑兵队伍进城。
就这样,历时不到一年的靖难,便简单而静悄悄地、戏剧般的宣告结束了。””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口匕今天一万五千字。算是补上昨天没有更新和来不及通知大家的补偿吧,虫子都是码好就传,今天的辛苦大家可能也知道一点,是不是能求点什么呢?大家能给点什么呢?虫子期待中!!!
求支持,求票峨触憾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