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日本请求 (第2/3页)
朝廷收贡品、购方物后,以“国赐。形式回酬外商所需中国物品。各国贡期或三岚对日本则规宝十年一舶必须持有朝迂事洲“勘合符”也就是相当于另一个时空的护照签证之类的东西作为凭据。
其实大明生胡惟庸案,明廷怀疑胡惟庸私通日本,以谋造反,所以基本上是断绝了和日本的官方往来,在朱允坟回到大明之后,无论是朱元璋或者是朱允坟登基之后,一次勘合符也没有放过。由于从事海上贸易获利甚巨,这样以来刺激了民间走私和海盗活动,甚至成了“偻患”加剧的部分原因。
朱允坟此时也头痛,对于日本从心里出的愤恨使他不愿意和其生一点点关系,但走出于不想为了那些杂碎图耗国力,正想办法能够最小损失的打击日本时,足利义满提出这样的想法,同时为了表示诚意,随着使团被押送过来二百五十七个据说是偻寇的俘虏,显示了对大明贸易的期盼。
这个动行一时间赢得了京师中不少大臣的称赞,因为日本的这种举动,对于那些饱读圣贤之书的儒生们,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更加证明了他们一向鼓吹的“勤修德政,自然八方来朝”的说法。首发
在朝堂之上,极力赞同对于日本实施勘合贸易,以为日本小国寡民,只会逐利,为了使四夷臣服,不妨表示天朝上国的恩德和威严,不妨施与“国赐”以彰显大明宽容。
这种呼声很高,加上肥富乃是日本商人,原来热衷于走私以及从偻寇手里收购物品,算是对于大明的风土人情,以及朝廷的形式十分了解,通过行贿等手段,到是赢得了很多的支持,眼看着让皇上广施恩德的呼声愈来愈高,朱允坟这才重视起来。
锦衣卫负责监视日本使节的动向,早就将肥富的一举一动记载下来。待到皇上问起,朱允烦才猛然惊醒,这种手法,曾几何时是那么的熟悉,用金钱打通上层关节,来谋取更大的好处,根本就是包藏祸心。
同时更是知道了,日本僧人祖阿在京师附近的寺院中流连多时,通过僧侣的关系。结交了很多达官贵人,因为先帝朱元障曾经出家为僧过,所以在整个洪武年间,僧侣虽然没有蒙元那么泛滥,但是也有着一定的地位,同时不少文人雅士都以结交僧侣为荣,比如说现在已经逃跑的道衍,也就是姚广孝,就曾经和大明名士宋谦、高启等人关系甚好。
在文人雅士之中,以结交名僧、大师为荣,那基本上就是身份的象征,而朱元璋曾经出家度日,对于佛门也不算排斥,所以造就了这一种风气。
这些都没有什么,但是朱允坟听齐泰的汇报,越听心里越是生出一股怒气来,日本为了达到目的,不但通过行贿的手段让部分朝臣替他说话,而且在民间,他们通过僧侣结交名士,再通过百姓对于佛教的的痴迷,和对于所谓名士的盲从。达到间接替日本宣传的手段。
也难怪在六段时间内,朝廷上下赞成恢复“国赐”的呼声越来越高,就连朱允坟起家所创办的六艺学院,也仗着自己是天子门生,曾经联名上书,请求皇上怜悯日本国小位卑,要施以教化和抚慰等等。
日本人的手,伸的也太长了吧。
朱允坟这样想着,却不动声色,最后的一点怜悯也消失了,遂召见祖阿和尚和肥富觐见,一反往常的爱理不理,反而和颜悦色起来 对于日本提出的贸易请求,答应给予考虑,让他们和杨杰派出的人具体商议,然后上个奏表于朝议。
祖何和肥富大喜过望,没有想到会有这般的好事,接着又听皇帝定下基调,除了要日本国王年年进贡的表面文章外,还可以考虑开放宁波为专用通商港口,设为自由港,约定双方商人可以自由往来。希望日本能够开放坍港等地作为通商码头等等。
一番话说下来,祖河还没有什么,那肥富本来就是商人出身,那里经得起这般诱惑,马上就趴在地上不住的叩头谢恩等等,朱允坟不愿意看见他那种丑态,让他们退下,由杨杰负责选择与其身份对等的人双方进行谈判。
随后,就召集傅雍等一众内厂人员,开始调查大明现在的僧侣状况。
在监国期间,朱允坟就听说了朱元璋对于佛教有一定的情结,从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来,先就是马皇后死后,也就是洪武十五年,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而道衍就是那时候结识的朱橡,由此开始了另一个时空的改朝换代。
这些还不算,在他还是皇太孙时,母亲吕氏也十分信奉佛教,并且劝朱允坟也要礼佛,为了使儿子相信,曾经给他讲个故事,说是在姚州有个和尚叫记太璞,他专心致志地研究禅学,藏经就达五千四百卷,没有不会背诵的,皇帝听说后,十分感兴趣,下令召见了记太璞,并十分喜欢这位佛学大师。
有一天,皇帝问记太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