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二十二章 博多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二十二章 博多湾 (第2/3页)

圣上仁德,万民景仰,天下归心。”

    不管说的是人是什么目的,说的是多么光明堂皇,都能看出其背后的本质,这种本质和朱允炆的思路相反,那就是闭关锁国的雏形,是他不能容忍的。

    不过,也不是这些儒家学说的人畏战,他们是畏惧代价,要是代价很小的话,他们是不介意国家打个顺风仗的,如果代价太大,而军方势力又要崛起时,他们就会找出千般的理由反对。

    日本虽是小国,但要灭其国并不算是很容易,万一半路上遇到稍微挫折,朝野之间就会竞相反对,这些大臣们别的本事没有,但是要推动舆论却是十分容易。他虽是皇帝,但也不能不考虑一下多数人的意见,要做明君,那就要从谏如流,要从谏如流就要做到妥协。

    朱允炆不想妥协,所以才造出这个一个局势,让国人再也说不出什么。如果说武定侯郭英遇袭是一个真正的意外,而倭寇长期骚扰大明沿海则是事实。那么这次对马岛水师遇袭,日本天皇的不轨之举等等,都是朱允炆刻意营造出来的氛围。当然,为了防止今后的异议,朱允炆还有后着,不过对于现在不重要了。

    大明在异口同声的呼声中。从大明北平军镇、济南军镇和南京军镇中各抽调三个军计五万余人开赴对马岛正在筹建的基地。并从福州水师和广州水师各抽调一个舰队计五十艘主力战船加入征日的行列。

    其实参谋部认为用不了那么多水师,现在已经兵临壹崎岛,马上就是登陆作战了,水师主要的功能还是警戒和运输之用,但是朱允炆则认为这是为水师增加战斗经验和培养军官的机会。所以不但调了,还调的是精锐主力过来。

    后续中,仍旧有北平军镇、济南军镇和南京军镇再次抽出三个军来作为预备队用,在征日的初期,务必用人数的优势打压幕府和大内氏的联军,争取再九州建立稳固的防线,以便于后续兵力展开。

    十月初,壹崎岛陷落。同日。大内家族的使节大内持世在琉球国师遣人护送下,到达大明京师南京,受到了礼部的接待,但对于面见皇帝和议和之事,始终不可置否,只是将其羁押在京师之内。

    既然等不到议和。那就必须有着抵抗明军的思想准备。按照惯性思维,日本算定大明军队的登陆点必然是在北九州沿岸。

    于是。大内盛见命令九州本部的军队构筑阵地,积极备战。同时。足利义满为了表示诚意,在大内盛见拒绝援兵的基础上,为了加强北九州和山阴沿岸的警备,下令往九州地区尽可能大量的输送钱粮。

    十月初九,圣旨到达对马岛。封方明谦为征东大将军,在对马岛设立征东将军府,以张谦、汤仲为副将军,参谋部派员跟随,并由耿炳文之子耿瓛,军长甯忠为征东陆军总管,军队增加到三万五千人为先锋进行登陆。

    十月十四日在博多湾完成集结,十五日清晨,开始分散在筥崎、赤坂、麁原、百道原、今津等地登陆。前来迎击的日军以筑前守护少贰一郎为大将,率九州军一万人左右,在箱崎设阵待敌。

    正午十分,两军接战。这场战斗,是一场大明军队占据绝对优势的一边倒的战斗。刚开始的时候,日本军的士气还是很高,但是,当博多湾火炮的呼啸声响起的时候,日军一下子就处于劣势之中。

    战法上的不同使日军更加陷入混乱之中,日本传统的战法是:以镝矢(一种射出去有尖厉叫声的箭)为开始战斗的信号,然后武士出来,自报家门,然后就是“一骑讨”。最多也就是一个武士带着几十个家兵的冲锋。

    然而这一套对大明军队完全不管用。有很多日本武士正在自报家门的时候,就被大明将士的火枪射杀。

    大明军队采取的是对马岛上典型的做法,先用海上军船的炮火梳理一遍,这样以来,在镰仓幕府时期,由由藤原经资负责筑起一条西起今津,东至箱崎的高六尺厚一丈长十余公里的石坝也阻挡不住大明军队上岸的脚步了。

    然后两侧布好运送过来的骑兵,中间则是依旧采取了步兵方阵。当日本人冲过来的时候,中间的步兵只管射击,两翼的骑兵往上一包,就对敌人形成了合围,被包围的日军往往会被尽数全歼。

    而且日本战马听到炮火声时,也会发生混乱,不听指挥,不少日本武士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射杀的。

    大明军队在武器上极大的优势得以体现。火枪二百步的射程往往成了日本人的噩梦,日本的弓却只能射一百余步左右。而且穿透力远远不如火枪,最让日军吃惊的,就是大明水师的火炮了。

    经过蒙古人的两次入侵,其实对于中原的武器也有一定的了解,甚至也从海盗手里或者通过别的途径搞过几门蒙古的青铜炮,投石机等等,但是从来没有见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