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西北诸事 (第3/3页)
于地区王公们的肢解而丧失了一些最富有的省。帖木儿于建文元年初派其孙阿黑麻率前锋军先行。然后自己亲率主军于同年渡过印度河。
只用了半年的功夫,帖木儿就胜利地进入德里。在穆斯林教士们的要求下,他答应不杀居民。但是,他的士兵们以极端残暴的行为征收供给品。致使居民们愤而抵抗。这种抵抗激起了帖木儿军的愤怒。他们在城内烧杀掳掠。
他们掳获的战利品数量巨大,因为突富汗苏丹们两百年间从印度王公们那里掠夺到的财富正是积聚在德里。大量收集的这些金银珠宝一举落入了河中人之手。大屠杀是按比例进行的,在城的四角用人头堆起了几个,金字塔。然而。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帖木儿仍像以往一样赦免有技术的工匠们,送他们去美化撒麻耳干。
帖木儿在德里度过旧天。像在其他地方一样,毁掉一切之后,毫无建树地离去。继续去洗劫该道上的米拉杰,推倒了墓碑。把印度居民活生生地录皮,以此证实地圣战的誓言。然后,他沿西瓦利克山和旁遮普高地的正北方向。踏上了回家的路。
在二十多年前的那次打击中。印度受到的打击是致命的,动摇了德里苏丹国 穆斯林帝国的基础之后,让该地区处于一片混乱状态中。摧毁一切,没有采取任何维护秩序的措施就走掉。只是离开印度前。曾指派印度族穆斯林君主赛义德家族的希兹尔汗为木尔坦和旁遮普大公。而二十多年后,这个。大公成为德里苏丹。
刚刚整顿了印度境内的部分秩序。谁能想到,希兹尔汗的苏丹还没有过上舒服的日子,就迎来了大明的征伐。
君子无罪,怀璧其罪。
印度的位置对于大明今后向西方发展太重要了,正如同另一个时空中西方向东方扩张是一样的重耍。朱允坟川…,在另个、时空,印度是世界卜排名第四的煤炭资源凹:糊着丰富的铁矿等等。
这个地区,就算是大明不打主意,日后肯定也会被欧洲国家看中,与其这样。还不如现在下手,将其归纳入大明的版图之内。
大明于四年前就开始了想印度的探查,到如今为止,在大明水师进入地中海的路程中,携带了大量由各军镇抽取的将士,在孟加拉湾附近放下整顿,伺机进攻印度,并想德里苏丹国发出了照会。
由于帖木儿的打击异教徒行为,造成了伊斯兰教在印度的低迷。所谓的佛教趁机崛起,国内本来就不太平,这个当口,又收到大明的照会。那里有心情抵抗啊。
新成立的乌思藏军镇,派遣大军渡过恒河河,进攻木尔坦,经过三个月的围攻占领了木尔坦。
同年,朱稼所派遣的正绿旗军队,在朱高接汉军旗的率领下,于九月渡过印度河。他下令或是任凭他的部队洗劫了木尔坦东北的德伦巴城。随后与乌思藏军镇的孙飞军长会师。在萨特莱杰河畔,打败了科卡尔人首领,然后经木尔坦进军德里。途中有帕特奈尔堡,由拉吉普特首领戍守。朱高堪夺取并毁掉该堡,占领了锡尔苏蒂和夺取了德里东北部偏北十里处的洛尼堡,并在这里建立大本营。
十二月与德里苏丹希兹尔汗及其大臣指挥的军队会战于巴尼伯德和德里之间的朱木拿河畔,再次获胜。印度的战象曾经末能阻止帖木儿的穆斯林军队,同样也阻止不了大明军队的骑兵。
所有的事态都按照既定的方针来执行,朱高凝之所以来这个地方,是朱允坟的授意。他要将朱高堤封藩在这里的某一个地区之内,同时。皇事院正在加强考核皇室成员,因为斯里兰卡的例子在那里放着,印度很可能由于离大明本土太远,准备封藩成世袭的藩王,在朱负坟的打算中。准备在印度建立一个军镇,然后封大约七个藩王,争取用几代人完全代替印度的统治。
这也是一个传教的好机会。道数和基督教作为互换,也就是基督教在进入大明的同时,道教也进入了欧洲部分地区,但是成效远远比不上基督教的发展势头,在欧洲几千年的基督教思想统治下,道教还是有些吃不动。 但是印度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正是颠覆宗教的好机会,作为佛教的发源地,曾经佛教在印度被称为印度教,是国教。但是德里苏丹国的统治却是一个。伊斯兰教的统治思想,为了在印度境内发扬伊斯兰教,德里苏丹国曾经十分严厉残酷的打击了佛教,使其一度进入了蛰伏。
但正好又是伊斯兰教的狂热信徒帖木儿的侵略,打击了穆斯林在印度的统治,使佛教有些抬头,但是依旧处于伊斯兰教的恐怖之中,印度的百姓陷入了迷茫。
本来信仰是想获得安宁,信仰佛教求来世生活的好一点,但是在伊斯兰教的恐惧下。只好求个。今世安稳吧,先顾个眼前再说。但是信仰了伊斯兰教之后,依旧会遭到屠杀。百姓的心里有些承受不住了。
佛教依旧没有抬头的迹象。依旧是以苦行僧的面目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之中,朱允坟从各种探查出的情报得出这个结论,虽然自己也觉得有些牵强。但是他能推测出来的只有这些了,总比人家宗教统一昌盛时好一点。
就比如道教进入欧洲的情况,根本上很少有人去信。开始可能追随者很多,但都是一些来看热闹的人,出于猎奇心里和探听远东的大陆而已,真正相信的。还是基督教本身,等大家对于该了解的事情都了解过之后,自然就散去了,很少有人会信仰道教。
道教在欧洲国家也就是起到一个探路的作用,但是大量经费的产生总不能光是国库出钱吧,仅仅凭借大明国内信徒的供奉是远远不够的,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在印度将其发扬起来呢。
只要印度成功的建立起道教信仰,在大明国内芶延残喘的佛教中人自然就没有了支撑。老子化胡说就可以得到肯定了,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机会。无论是大明皇帝朱负坟,还是道教的长老们,都看出了这个机会,谁也不会放过了。
道教的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受到皇帝的召见后。就开始紧锣密鼓的开始筹备教派进入印度的事宜。有了成功在高丽和琉球、日本诸岛的成功经验,他们自然知道需要准备什么,首先,就是开始筹备自己的人手,他们从各地将教内的精英分子全部调了回来,因为这次不比在之前那几个。被大明征服过的属国内传教。
这次的往印度发扬道教,预示着佛道之争进入了一个决战时期。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争,也可能是比明刀明枪的作战还要残酷的战争。
朱允坟这么想到。他在另一个时空的经验,还是在如今的从政经验都告诉他,信仰之争远远比国家争斗还要残酷,还要令人发指,但是为了大明的将来,他不得不发动这场战争。
月底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