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六十五章 论不抑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六十五章 论不抑佛 (第3/3页)

还是道教为先,于是摇摇头。

    “殿下。凡事要看到其中的本质,在唐时的道教昌盛,已经是一个不

    品”::实,但是从历朝君王的诏书中可以看出,在尊崇道叶,对于佛教只是排次稍后,但并未禁绝,这一点,从诏书中不断出现僧尼之词就可以看出。”

    朱文本点点头,听智光继续说道:“盛唐之治,虽然道教受到尊崇。但是从未抑制佛教发展,以唐明皇为例特别明显,奉行的是尊儒、崇道、不抑佛之政策,不知道老衲这样说,殿下可赞同。”

    这一点读过大量史书的朱文圣却是清楚,因为道教在大明最值得炫耀的就是在唐朝时的待遇,而儒家对于唐朝时的荣耀也是沾沾自喜。特别是唐明皇。在开元十三年泰山封禅完毕,曾经到曲卓孔子宅致祭。开元二十七年八月,追谧孔子为文宣王,令西京国子监及天下诸州府学内,孔子均南面而坐,颜回、闪子寥、冉伯牛、仲弓、冉有、子路、宰我、端木子贡、子游小子夏等十哲东西侍列,都封赠公侯。西京及充州旧宅的孔子像,由宫内出衷冕之服衣之。终唐一代,唐明皇对孔子的礼遇是最高的。

    而崇道之说,更是无可辩驳,唐明皇把道教的地位放在儒、佛之上。给老子加的尊号是“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比孔子的文宣王封号高出许多。老子既然称“皇帝”祭祀老子的玄元庙也就升格为宫,老子之后的庄子、文子、列子、庚桑子被封为“四真人”其著作不再列入子书而称“经”

    开元二十五年,唐明皇下令置玄学博士,在科举中第一次出现了道举,考试办法依明经举。玄宗还在中央设立崇玄学,置博士、助教各一人,学生一百人,作为研究道学理论、培养道学人才的地方。后来,又将两京崇玄学改为崇玄馆,博士改为学士。玄宗对道学颇有研究。他曾亲自注释《道德经》。颁示天下,并令天下庶人家,每户必备《道德经》一部。

    天宝之后,唐明皇崇道的心情更加迫切,每年举行郊祀典礼,首先到太清宫朝拜老子。次日,享太庙。祭祀李唐王室列祖列宗。次日。合祀天地于南郊。

    但是说不抑佛就还要智光和尚进行解释了

    因为在开元初年,唐明皇曾下令沙汰僧尼,限制兴建佛寺,禁止铸像写经。这些抑佛措施,是在武则天末年以来。佛教势力过分膨胀    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危及李唐王室,损害国家利益的特定情况下实施的。

    但是智光和尚怎么能说唐明皇不抑佛呢?

    看出了朱文圣的疑惑,早有准备的智光和尚解释道:“开元二十四年继颁布御注《道德经》后,明皇又把《御注金网般若经》颁行天下。事实上,除开元初期极短暂的“抑佛”外,唐明皇帝并不限制佛教的发展。开元二十六年曾诏敕天下诸郡立龙兴、开元两寺。次年。又敕天下僧尼遇国忌日就龙兴寺行香、散斋,千秋节就开元寺祝寿。”

    智光为什么一直拿唐朝的历史状况教导朱文圣,这也是朱允坟的一个漏洞。他以唐朝时道教为国教这一点,进行了大肆的宣传,在很多人的眼里,建文皇帝是继承和发扬盛唐时的政策,而潜心钻研数十年的智光很容易的就在其中找到了破绽。

    智光说的都是事实,他也想通过太子将这些事实传到皇帝或者更多人的耳朵里。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那就是盛唐道教虽然是国教,但也未抑制佛教发展,而盛唐在士大夫眼里则是一个理想的境界,影响力是很大的。                他试图暗示皇帝和天下,要留一些余地给佛教,希望不耍再次出现灭佛的举动,在如此的国家机器面前,如果惨剧再次发生,佛教很难支撑下去了。这个,举动机会虽然渺茫,但只是智光转移大家视线的一个小伎俩而已,只是他计发    中很小的一部分。所以,他隐瞒了一部分的事实。

    在僧道之间,唐明皇虽然不特别歧视僧尼,往往一视同仁。

    天宝三年,曾经令两京、天下州郡取官物铸金铜天尊及佛各一躯,送开元观和开元寺。表面上是把佛、道两教摆平的。

    但是在背后,却隐藏着佛教的一些不能明言的污垢,原来唐明皇在开元时的抑制佛教之所以最后一视同仁,却是和佛教的密宗传入大唐息息相关。

    唐明皇对密宗有兴趣,主要是因为密宗和佛教的其他派别不同。传统的佛教是禁欲的,讲究不近女色,刻苦修行。密宗则不然,它公开宣称:“随诸众生种种**,令得欢喜”把女性当做“修学密法”的必要条件和不可缺少的伴侣。因而有佛母、明妃、欢喜金网、各种“天女”等不同名目,这些做法使唐明皇找到了追求现世享乐、纵情声色的借口。给他骄奢淫逸的生活披上一件神圣的外衣,当然也就会得到唐明皇的青睐。

    这样以来,才使唐明皇对佛教开放了部分限制,做出了不抑佛的举动。也是对密宗青睐下一种爱屋及乌的动作。

    旺:写的很牵苦,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