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暗流 (第2/3页)
平至太原一线为主;成都府; 二涓,并将读种经织品出口到中亚;安庆或开封和苏,7饰,布;扬州是长江下游的最大的稻米市场。
最繁忙的地方本来是杭州,但是在大明国策的带动下,逐渐南移至福州、泉州和广州一带地方。因为它现在与大明的一切贸易联系起来,商业贸易还获得了发展。比如说福州。首先是作为最大的食糖市场而提到它。无数的船只把印度和东印度的香料带到福州,又从福州把全国各地云集而来的丝织品带到印度和穆斯林世界。
所以这些城市内住着大批阿拉伯移民,以及波斯和基督教的商人们。特别是泉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飞速发展,从印度来的所有船只。满载着香料、宝石和珍珠停泊在泉州,简直难以想象。大明各地的所有商人们云集在此,渐渐超过福州,变成了明帝国最大的进口中心。
特别是南洋诸岛和印度群岛逐渐被揽入大明的疆土,纷纷被皇帝分封给朱氏子弟之后,情况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大批商队船只定期在爪哇港停泊,带回黑胡枚、良姜、毕澄茄、丁香和其他香料,泉州的商人们因经营这些商品而致富。
大家可以想象到,大明的商船队载着大捆的生丝、彩色丝织品、缎子、薄绢和金丝锦缎定期在加韦里伯德讷姆,卡亚尔、本隆和锡兰停泊;返回中国时,运载着印度世界的胡梳、生姜、肉桂、豆慧、平纹细布和棉布,以及印度洋的珍珠和德干高原的钻石。
陆地上虽然被朱操垄断了贸易,但是在交通滞后的大明,海运无疑仍然是最实惠的贸易方法。无论从成本上还是速度上,在大明仍旧是所有商人的首选。
在如此强势的海上贸易面前,朝廷对于各行业、各地区的商会的管理当然不能放松。北方被太子和二皇子瓜分。而偌大的江南商会,朱负坡就交给了自己的小儿子来梳理。因为他心里知道,派谁去都不好用,只有让小儿子去。那些江南商会才会鼎力的支持,因为他们的利益保障者就是杨杰、黄磊等人。
朱文宇何尝不明白自己的作用呢?自从看过从京师中发回的最新消息,还有自己外公的亲笔信后,他如同抱着一束长满荆棘的刺损,不知如何下手。今日已是第三天了,他独自一人坐在寂静无声的几案前。反复细阅各方发回的情报。
“唉,难道父皇要行太祖皇帝的严苛吗?”朱文宇掩卷长叹,心中暗想道:“如今就连一向沉稳的外公都露出一丝不安,父皇这是在为谁铺路呢?”
慈善、宽容、仁爱,乃佛儒说教,这一切在政治面前都显得多么可笑。对于君王来说,无殊于引火烧身,引狼入室!李后主、宋徽宗就是先例。他们都是无君王威严之至尊,多妇人仁爱之谦卑,到头来作了阶下之囚,亡国之君!
想道这里,朱文宇不由自主地看了一眼矗立在殿门口的屏风,三年之前,外公便是在这里这样斥他的,那是因为他曾表露过自己想要与世无争,才引得杨杰有些气急败坏、咆哮如雷。
朱文宇苍白的脸亡掠过一丝惨然的苦笑,两颊微微泛起红晕,仿佛是在滚滚血潮中拼命挣扎,仿佛是在闪闪刀光里膛目结舌。
他离开座位,在殿内来回踱步。一束明丽的阳光射进殿内,匾额上镌刻着外公杨杰亲笔书写的四咋。大字“网柔相济”。那“柔”字写的比其它三字明显小了一圈,“网”字则如利剑出鞘,朱文宇不禁打了介。寒噤,低下头,信步朝房门外走去。 外公那慈祥却又总是含着恨铁不成钢的笑意在他脑海中时隐时现。他知道。自己在不知不觉之中。已经被外公他们引到了两个哥哥的对立面。虽然慑于父皇的威严他们还不敢在公开场合表现出来。可是,他就不相信,一向英明的父皇会不知道,朱文宇不愿再想下去。拂去纷扰的思絮,将整个事情又仔细的想了一遍。
辰时之后,在福州的十多位皇室宗亲相继来到三皇子的行宫之内。
“今日请各位宗亲到行宫里来”。朱文宇清了清嗓门,友善地看了一眼在下首两旁落座的皇室宗亲。语意温和但很严肃地说:“为的是请大家对皇上的这次更定官制提出一些看法来
他顿了顿,皇亲们有的抿茶,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正襟危坐,对二皇子宣谕的议案似乎无动于衷,丝毫没有惊奇的反应。
因为最近一段时间的京师新闻,早己传扬开去。谁也不敢等闲视之,连日来,他们早就旋风般秘密相互商议了很多次,而这次二皇子的召集,不过是把事情推向明朗化一点而已。
再说回来了,皇上更改官制对于他们来说,影响也不大,虽然皇事院早就明文规定,如果放弃皇室的身份,就可以为官和经商,但是在庞大的皇室供奉面前,放弃皇族身份的人还是很少,因为这个身份无论手中有没有实权、封地,都会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