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首相的请求 (第2/3页)
)的摇滚乐队歌手,除此之外,他更曾邂逅日后成为导演的玛丽.哈伦(Mary Harron)。
“谢谢,我也非常欣赏你成为英国首相的奋斗之路。”陈锋投桃报李的恭维道。
“呵呵,能得到你的夸奖,我想每个人都会感到非常的荣幸。”布莱尔开心的笑着说道。确实如此,当今世界没有哪位政客能否认long在本国选民心目中的地位,尤其是日本欧美这些国家的选民尤其如此,long的一句话可以说对这些选民的影响力也很大的。不过,陈锋的这番话,倒也不完全是恭维话。
布莱尔在1953年5月6日生于苏格兰爱丁堡的玛丽皇后妇产科医院,是里奥.布莱尔(Leo Blair)与妻子黑兹尔.布莱尔(Hazel Blair)所生的第二个孩子。里奥.布莱尔是两名艺人所生的私生子,后来被一名叫詹姆士.布莱尔的船坞工人与其妻子玛丽所收养。黑兹尔的本姓为克罗斯卡 登(Corscadden),父亲叫乔治.克罗斯卡登,是一位肉贩兼橙带党党员,原居爱尔兰巴利香浓(Ballyshannon),后于1916年迁居格拉斯哥,未几在1923年早逝。布莱尔有一位哥哥和妹妹分别名叫威廉.布莱尔和莎拉.布莱尔,他的哥哥是一位大律师兼御用大律师。布莱尔出生以后的头19个月都住在爱丁堡,在这段期间父亲任职税务督察,并同时在爱丁堡大学攻读法律学士学位。后来在1950年代,布莱尔一家曾举家搬到澳洲阿德莱德的达利奇(Dulich)市郊,当时他的父亲在邻近的阿德莱德大学担任法律讲师。
布莱尔的童年生活幸福,衣食无忧。然而就在他11岁生日那天,阴云开始笼罩在他的心头:40岁的父亲突然中风,后虽然抢救过来,但失去了自理能力,只得长年卧病在床,家中的负担从此全部落在了母亲哈泽尔肩上。布莱尔也被迫告别了安逸时光,当别的伙伴们节假日 随父母去外地旅游观光时,他却不得不一趟又一趟地往医院跑,去看望困在病榻上的父亲。家道中落和生活艰辛使他早熟,所经历的世态炎凉和对未来的担忧对他影响很大,这也是他成年后加入工党的主要原因。
尽管家中生活困难,但父母还是设法送布莱尔到爱丁堡最好的私立学校费蒂斯寄宿学校学 习,该校被誉为苏格兰的伊顿公学,素以严格的管理和良好的教学质量闻名。然而少年布莱 尔既聪明又顽皮,被一些老师认为顽劣不可教。有一次甚至被误指为小偷遭警察拘捕。
尽管家中生活困难,但父母还是设法送布莱尔到爱丁堡最好的私立学校费蒂斯寄宿学校学 习,该校被誉为苏格兰的伊顿公学,素以严格的管理和良好的教学质量闻名。然而少年布莱 尔既聪明又顽皮,被一些老师认为顽劣不可教。有一次甚至被误指为小偷遭警察拘捕。
1972年,布莱尔考入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攻读法律。此前他已在家“休息”了一年,并利 用这段时间进行了“社会实习”,曾先后去了伦敦和法国,当过招待、建筑工人和保险公司 职员,还涉足了音乐。进了大学校门后,他沉浸于书本、酒和摇滚乐中,是个典型的现代派 青年,喜欢长发披肩,身着奇装异服,充任了学校一个名为“丑陋谣言”摇滚乐队的领队。他学习优良,从不吸毒,很是招女生喜爱。他还是当时人称“奶油草莓小组”的一员,身着宽条法兰绒上衣,头戴狭边草帽 ,爱玩爱闹,对足球的兴趣远远超过政治。不过,为了一个“想追求的姑娘”,他曾去过牛 津的学生联合会这个政治团体一次。 1975年后,布莱尔的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从牛津大学毕业两周后,母亲因喉癌去世 ,这打击让他几乎不能自控。他选择了律师这一行当,只是为了想多赚些钱,因为少年时经 历的清贫和磨难给他留下的记忆太苦涩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结识了英国哲学家约翰.麦 克默里,这位学者信奉以基督教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模式,深深地影响了布莱尔的成长道路。 布莱尔加入了以社会主义为纲领的工党,并开始向政坛迈进。
1982年,布莱尔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决心放弃前景看好的律师职业去参加下院补选,结果因不谙政治而失败。但他并未气馁,在次年1983年,终于在翌年5月的大选中当选为议员,时年30岁。这一年是布莱尔政治生涯的重要里程碑,因为在议会民主制的国家里,进入议会是所有政治家的必经之路。布莱尔在他刚刚30岁的时候,就实现了他从政道路上的第一个目标。此时,对他的党来说,也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而此时的工党正陷入危机之中,工党在下院的650席中仅占209席,创战后最低纪录。在这种情况下跻身议会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踏上仕途后的布莱尔可谓意气风发,平步青云,被誉为“工党神童”。1985年他开始成为工党领袖金诺克的财政发言人,其组织才能深得金诺克的赏识和信任,两年后,即被任命为工党的工业贸易发言人,主要同工会和商界打交道。
他在政策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取消了“强迫入会制”,并逐渐形成了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1988年他开始进入工党的“影子内阁 ”,担任能源国务部长,次年被任命为就业大臣。1992年工党在大选中再次败北后,布莱尔升任“影子内阁”内务大臣,呼吁“革新和重建国家,建立一个团结、肯定家庭生活的强而有活力的社会”。他提出“严厉打击犯罪,减少犯罪诱因”及“充分就业,人人机会 平等”的主张,深得人心。加之布莱尔英俊潇洒,朝气蓬勃,思维敏锐,口才极佳,演 讲颇具鼓动性,脸上经常浮现动人的微笑,因此成为英国公众关注的风云人物,并随之使工党在有关法律和秩序的民意测验中获得的支持率首次超过执政的保守党。布莱尔因此被冠以工党“革新派”的代表人物,并在党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94年5月12日,英国工党领袖约翰.史密斯因心脏病突发猝然逝世,这为布莱尔提供了大好机会。在人们看来,他和“影子内阁”财政大臣戈登.布朗是最有希望出任党魁的。早在布莱尔当选议员之初,他和布朗就曾在一间办公室工作,比他大两岁的布朗在政治技巧上 对他多有指点,两人志同道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布朗在工党中也被看成是一颗正在升起的“新星”,布莱尔也认为他才是最可能的新领袖,然而经过工党内部多次讨论,布朗终于顾全大局,宣布支持布莱尔参加领袖角逐。这样,布莱尔一马当先,报纸已经用“候补工党领袖”来称呼他了。7月21日,工党选举结果揭晓,托尼.布莱尔脱颖而出,以57%的得票率当选为工党新领袖 。面对着支持者的掌声,41岁的布莱尔一脸灿烂。
瞄准唐宁街对于布莱尔执掌工党舵轮,舆论界给予很高评价,将他与前工党领袖哈德.威尔逊 ,甚至 与美国的约翰.肯尼迪总统相提并论。甚至有人说如果他当上了首相,将会使英国发生像19 45年或1979年那样历史性的变化。保守党也感到了惊慌,其副主席马普雷斯曾警告说:“ 如果布莱尔的能力和他的长相一样好的话,那么我们将遇到麻烦。” 布莱尔果然不负众望。他上任伊始就打出“新工党、新英国”的旗号,突出“新”字,大 刀阔斧改革党组织,并提出前所未有的新主张,轰动了英国政坛,造成一股强烈的冲击波,人称“布莱尔现象”。这为英国沉闷的政治空气以及工党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首先打破工党的“禁区”,提议删除工党1918年党章中的“工党有责任推行社会主义经 济”的条款,这是工党前几任领袖想做而不敢做的,因为它是工党社会主义的标志。布莱尔为此力排众议,做了许多说服工作,在1995年4月底举行的工党特别代表大会之前,布莱尔 还是心中没底,内心十分紧张,和手下对发言稿反复修改,把新条款规定为:工党 的奋斗目标是建立一种“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充满活力的经济”,承诺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一个开放的民主政体和一个健康的环境,这是工党历史上最大胆的改革设想。他在大会发言结束后,与会者全体起立,向他热烈欢呼,以表支持。这直接为工党政策由左转中作了重要铺垫。布莱尔乘势锐意改革:改变了依靠工会的传统 ,宣布代表多数中低收入阶级的利益;主张实行有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保证改革教育、紧 缩财政开支和不增加所得税等,并打算在政治和外交问题上进行温和的改革。用布莱尔自己的话说,新工党已不是原来意义的左翼政党,也不是新的右翼政党,而是一个肩负着真正激进使命的工党。
布莱尔的改革不可避免地引来了非议,党内有些人给他送了一个绰号——“托尼.布乐” (“Blur”为“使……模糊不清”之意);也有些人认为他提出的新政策基本都是撒切尔——梅杰保守党政府和美国克林顿民主党政府所实行政策的复制品,因此他是“学克林顿,偷撒切尔”。
虽然这些改革遭到了政治对手和工党传统支持者的批评,这些改革却是成功的。工党本身的改革,加上保守党政府关于欧盟政策的分歧,以及一系列腐败丑闻的影响,“新工党”在1997年的英国大选中获得了一边倒的巨大胜利。
布莱尔在领导工党赢得大选胜利,结束18年在野生涯,破灭保守党的“五连冠”梦的同时,就在英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