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92章 入学风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92章 入学风波 (第2/3页)

阻止,其余的校领导自然也没有哪个愿意得罪《中青报》的,只能眼巴巴的斜看着陈锋回答。

    在众目期待中,陈锋终于出言回答道:“在此,我首先要向香港大学表示歉意,之前外界的报道没有错,我本是有意入读香港大学的,但因为个人原因选择了东海大学。”

    《中青报》的记者便没有坐下,依旧站在那里拿着麦克风,一听陈锋这个回答,当然不满意,继续追问道:“能说说你的这个个人原因吗?”

    陈锋没好气的是反问道:“你想让我说真话,还是说假话?”

    这名《中青报》记者明显一愣,接着便说道:“当然是真话。”

    “那好,我的真话就是因为我本身是秀州人,众所周知秀州隶属于东海省,而东海省最好的大学就是东海大学,也是离我家最近的最好大学了,所以我选择了东海大学就读。”

    “你的意思是,因为东海大学离你家近,所以,你选择它?”中青报记者有些膛目结舌的问道。

    陈锋一本正经的点头回答:“是的!”

    陈锋的这个回答,让众人都是有些目瞪口呆,接着底下不知哪位记者忍不住,噗哧一声笑了出来,大家都有些忍俊不禁。中青报的这名记者显然认为陈锋在敷衍他,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但他也知道陈锋比不得一般的娱乐明星,他要是不配合,当然问不出答案来,只能悻悻作罢。

    而台上的东海大学校领导对陈锋的这个回答,显然也认为陈锋在敷衍这名记者,都是有些哭笑不得,不过,让他们欣慰的是,陈锋没有说出有辱东海大学或贬低东海大学的话。

    主持人等到陈锋回答完这个提问,也是大大松了一口气,连忙宣布道:“最后,三个提问,本次的新闻发布会将正式结束,请大家不要提问一些与本次新闻发布会主题毫不相干的问题,谢谢大家配合。”

    接着主持人又点了一位外国记者,果然这名记者也完全无视校领导,更加无视刚才主持人的提醒,直接用英语向陈锋提问道:“long,你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来我们美国了,请问你今年有没有去美国的行程安排?还有,你未来有没有在美国举行演唱会的打算?”

    陈锋也用英语流利的回答道:“很抱歉,我想要让美国的歌迷失望了,今年之内若无意外,我便没有去美国的行程安排,而近两年内我也没有开演唱会的打算。”

    这个回答自然让这名美国记者很失望。

    接着主持人又点名了国内某大报的记者,他的提问对象却不是陈锋,而是徐卫校长,问的是东海大学会不会对像陈锋这样的公众人物进行特殊优待,徐校长当然严词否认了这种观点,表示陈锋若是各科成绩达不到要求,该重考的就要重考,跟其他在校学生同等对待。

    最后一名记者也是内地的记者,他的提问倒是冲着陈锋来的,而且问的还比较有内涵。

    “请问陈锋,做为一名公众人物,你是如何看待国内的慈善事业的?众所周知,你的long基金在我们国内社会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那么你对此有何感想?”

    这个问题虽然有内涵,但也是很笼统。

    陈锋现在可以说是国内的大慈善家,对此当然有发言权,他也不谦虚,直接就说道:“对国内的慈善事业我本人是非常失望的,因为在国外那些富翁做慈善,完全都是自愿自觉的,而且早已将做慈善事业形成了一股时尚风潮,而在我们国内我觉得那些富豪捐款行政命令大于自愿自觉,也就是说在我们国内的绝大多数富豪,还没有形成自觉自愿去做慈善事业的良好习惯,更不用说将此作为一种时尚风潮了,而且我觉得国内不少的富豪都没有起码有的社会公益心。另外就是国内的慈善制度太过落后,便不能有效的促进国内慈善事业的发展。对于long基金,我本人则没有太多要谈论的。”

    陈锋的这番话虽然有抨击之嫌,但在他本人看来还是有所保留的,却不知他的这番话对地下国内的记者触动有多大,新闻,不,应该是特大新闻,先是国内的高考制度,现在有是慈善制度,这是陈锋正式对国内教育民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根基,虽然这两种很不完善的制度,在国内早就被很多人诟病,但很显然之前这些抨击的人,没有哪一位像现在陈锋这么有知名度的,在自然让底下的这些无冕之王们兴奋的,要加以利用。

    而台上的校领导们这回,确实有些傻眼了,没想到一个记者会,陈锋就马上接连向国内的高考制度和慈善制度开炮。这次记者会的发起人张华书记更是在心中暗暗后悔,早知道陈锋这么口不遮拦,实话实说,他是绝对不会搞这次记者会的,这风光还没出,搞不好就会犯政治方向上的错误了。

    而这位最后提问的南方某报记者跟其他同行一样,唯恐天下不乱,马上接口追问道:“你说我们国内的慈善制度落后,那么你能具体说说是哪方面吗?”

    不过,他的良苦用心没得逞,就听得主持人大声说道:“对不起!各位,本次的记者会已经结束!谢谢大家的参与!”

    陈锋当然不知道这名记者这个问题的用意,不过,他确实他对中国的慈善制度很看不惯,倒也不建议继续说说这个话题。中国慈善事业最大的弊端就是不透明。慈善机构属于社会团体。社团也被称为非政府组织(NGO),或叫非营利组织。但是,在中国的制度语境下,它们却成了“半政府组织”(SGO)或者“准政府组织”。上述社团制度有个很大弊病,就是其活动范围与活动能力,不是由法律规范,而是由行政部门(即民政部)决定。以慈善机构为例,像育华教育基金,就隶属于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目前在国内虽然颇有声势,但是民政部若要取缔它几乎轻而易举——而创立该基金计划的创始人以及其他相关负责人,都无权继续以该基金计划的名义活动。

    慈善机构的“准政府”与“半政府”性质导致了慈善事业合法性的减损。政府垄断了从事慈善事业的所有合法渠道。如果政府公信力强度高,那倒还好,社会上个体的慈善行为或可通过政府实现,也可通过这些“半政府”机构实现;一旦政府公信力受损,人们会因为质疑政府行为的效率和廉洁,而不愿意通过政府实现自己的善行,转而寻找其他途径。

    除了公信力问题本身之外,这些作为半政府组织的慈善机构,由于本身欠缺应有的权利能力,其相应的主动性和活力、创造力也都随之受损,这种权利能力受损的结果是,其效率和廉洁在实际上必然受损,其公信力本身打了折扣,其所受到的公信力减损既因来自政府的连带效应,又有自身固有的原因。

    因此,在这种“政府核准与管制”模式下的半政府组织,在社会生活中很难获得它们本该有的公信力。这就严重影响了公民的社会活动,在慈善事业中就导致个体的社会性行善成本大大提高。在有些特定情形下,人们的行善成本之高足以让人们望行善而生畏,以致彻底打消行善的念头。

    在任何一个正常的公民社会,邦政府组织都是“政府备案自由活动型”的,在政府备案的目的是可以得到法律与社会以及个体的合法支持,以及表示对法律负责——例如可以获得税收扣抵之类的优惠政策,而不是服从政府管制。

    如果半政府组织机构的法律制度环境是“政府备案自由活动型”的,那么,它们具有独立的法人人格,不受政府管制,它们一切活动的后果仅仅对法律负责,而不是某个对其拥有生杀予夺之权的政府部门负责。这样的半政府组织具有社会团体所应有的完整的权利能力,它们可以完全按照该组织自身的宗旨行事,而不必看任何政府部门的眼色,它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组织形式和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去为社会服务。它们具有自己独立的公信力,不受任何外在因素影响,它们的公信力是由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而建立,并且随着社会效果的好差而变化,不是通过政府获得的。

    目前,中国慈善机构正是由于尚属于“政府核准与管制型”的半政府组织,因而无法全面释放社会的行善愿望。人们的行善成本太高了,法律制度没有给人们提供足够的行善条件。这是陈锋感觉最气人的,因为这种慈善制度极大压制或者说是扼杀了民间慈善的发展,是很不人性的或有违公益的制度。

    当然这些想法,陈锋原本是一股脑儿要说出来的,但既然没有机会,他也就继续将这个想法藏在心理了。因为他知道,在中国的大环境下,这让人诟病不已的慈善制度还要继续下去,而国内那些富豪的慈善事业,还要在行政命令下“被慈善”和“被捐款”。要想改变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只能以身作则,最大的限度发展国内的慈善事业。毕竟,他现在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首富,是有必要承担大部分的社会公益和社会责任。

    陈锋跟随着主席台就坐的一干人等起身离席,重新回到休息室,张华书记的脸色显然很不好,要不是碍于陈锋的名气,以及陈大勇的名声,他早就拉下脸来训斥陈锋一顿。当然,这只是他心中比较YY的想法,更重要的是据传闻陈锋还是王兆祥副总理的干孙,他这个小小的校党委书记哪能惹得起,所以,他很快就调节了自己的负面情绪,脸上重新绽放出笑容来,开始安排学校的工作人员为陈锋,还有红叶办理正式的入学手续,并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