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77章 结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77章 结怨 (第2/3页)

作物品种。如在卫星或高空气球上搭载300至400公斤农作物种子,返地后经过种植优选,可推广到1亿亩的土地上种植。按每亩地可增产10%的保守算法,每年可增产粮食40亿公斤。

    公元1500年左右,在一个寂静的夜晚,一个叫做万户的中国人,把自己绑在一把特制的座椅上,座椅后装了47只火箭。准备就绪后,他叫人点燃了这些火箭。随着一声巨响,这位航天学界公认的载人飞天先驱者在烈焰中灰飞烟灭了……

    千百年来,万户的梦想世代延续。炎黄子孙从未停止过对“天”的渴望与探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航天事业开始起步了。从那时起自古以来只能把酒问青天的中国人,开始想要步步登天。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极大鼓舞了正在积极探索的中国航天人。这时候一个秘密计划被提上议事日程,这就是我第一个载人航天飞船总体设计方案——“曙光一号”。

    为了早日引来这道曙光,科学家们作了大量的工作。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曙光一号”最终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当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放慢脚步时,其他国家的载人航天事业却稳步的发展着。“东方一号”把前苏联人加加林送上了太空;“阿波罗号”飞船载着美国人阿姆斯特朗登上了月球,世界上首驾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美国成功发射……

    空间科学技术的水平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能否在这场空间优势的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

    终于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项目应孕而生!这项工程代号“921”,其核心就是研制载人飞船——“神舟号”。经过七年漫长而艰辛的岁月之后。1998年12月,中国载人航天指挥部做出一项重要决策,发射“神舟一号”飞船。时间确定在1999年10月至11月之间。

    1999年11月20日凌晨,我国神舟号试验飞船在九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一天后飞船返回地球,降落在预定回收区。这次近乎完美的空中表演,奏响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序曲。千百年来中国人只能在传说中表达对于天的渴望,而今天我们在通天之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神舟一号”飞行实验的成功,给中国航天人带来了巨大的信心。他们一鼓作气。相继发射了“神州二号”和“神州三号”无人飞船。根据规划“神州四号”将会是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前的最后一次无人飞行试验。将全面考核载人飞行的技术状态。如果这次飞行试验出现任何故障,中国载人航天的时间可能就会被无限期的推延。

    2002年的冬天,神舟四号发射前的所有准备都在紧张有序的进行着。然而、一场多年罕见的大雪飘然而至,气温陡降至零下三十度,整个发射基地顿时陷入十分紧张的气氛之中,空气都仿佛凝固了。

    这时候所有的人,不约而同的想起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空中爆炸产生的滚滚浓烟。导致这一悲剧的正是,一个因低温而失去效用的橡胶密封圈。同样是在一个的冬天,法国阿里安5EGA火箭在发射升空三分钟后,突然炸成一团火球,坠入大洋……

    在这样的低温条件下,飞船能不能按计划发射,这不仅是对全体参加发射试验的工作人员的一次严峻考验,也是对世界航天技术的巨大挑战。在那段冰雪飞扬的日子里,中国航天人以他们的积极行动回应着这一挑战。中国航天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给火箭保温,连军营的棉被也派上了用场,仅外露的四个助堆器就用了110床军棉被来包裹。也许是中国航天人的这份执着让苍天也为之动容。

    2002年12月30日凌晨,奇迹,发生了。就在距发射时间还有最后30分钟时,发射场上,突然刮起了东南风,气温居然不可思意的开始回升了。

    公元2002年12月30日零点40分,神州四号,在一片欢呼声中启程了。六天后,神州四号顺利的返回地球。至此、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无人飞行试验阶段顺利结束。历经11年风风雨雨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即将迎来冲刺阶段。所有华夏儿女都在期盼着中国一飞冲天的伟大时刻。

    2003年10月15日5时30分,身着银灰色太空服的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报告,请示出征。此前,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公开亮相。他们是: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杨利伟表示有信心完成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杨利伟即将踏上太空之旅,作为一名航天员,他曾经和十几名同行一起,经受过近乎挑战人体极限的训练,时间长达五年。而这一切积累,都是为了今天,为了此刻——冲天之路就在脚下。

    对于这次的载人飞船发射,在陈锋的记忆中朝廷台是临时取消了电视直播的,不过,现在这个时空,中央朝廷台却是没有取消,以至于今天早上的课当然是不用上了。学校里的学生和老师,都是集中在教室里一起看飞船发射的电视直播。

    6时15分,进入飞船返回舱的杨利伟坐到了用合成材料特制的座椅上。此时按计划离火箭升空还有2小时45分钟。起飞前,杨利伟在舱内进行各项准备,完成100多个动作。地面指挥控制中心屏幕显示,杨利伟生理参数正常。

    8时59分,距离火箭点火还有一分钟。0号指挥员郭宝兴对着镜头一脸平静的说道:“各号注意,我是零号,一分钟准备。”

    发射场全景晨曦的画面开始呈现,火箭顶部神五飞船的特写。杨利伟在飞船舱内等待。杨利伟的妻子紧张地盯大屏幕的特写。

    0号指挥员开始数数:“10、9、8……”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安排在这一年的秋天。千年飞天梦想能否实现就要看杨利伟了。

    “7、6、5、4……”

    电视画面中杨利伟卧躺在舱内向大家敬了一个标准军礼的画面。

    “你不单单是一个人在执行任务,你身上所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一个民族的梦想。”

    “3、2、1。点火,起飞。”

    地面指挥通话:“东风程序转弯。酒泉光学跟踪正常。东风飞行正常。”火箭呼啸声。

    电视画面中火箭逐渐升高。

    就在这时,通讯信号突然受到干扰,传回到地面的图像出现了短暂的停顿状态。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望着图像中静止的杨利伟,虽然这类情况预先就有处置方案,但还是难免令人紧张。

    画面受干扰的杨利伟在舱内图像与火箭升空左右分屏。地面指挥大厅人们很紧张盯屏幕。

    指挥大厅:“眼睛动了,眼睛在动,眼睛在动。”“刚看到的,眼睛眨了,刚眨了一下。”

    热烈的鼓掌声响起。

    地面指挥:“东风飞行正常。”

    指挥大厅里人们指着屏幕讲话。监视屏幕里杨利伟眨眼的图像。

    地面指挥:“东风,抛整流罩。”

    杨利伟回答:“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分离。”

    欢呼,鼓掌。

    9时10分左右,飞船进入预定轨道。从这一刻起,杨利伟成了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火箭整流罩打开的动画。杨利伟在舱内卧躺向两边的旋窗左右看。

    指挥大厅集体数秒:“584,585,586,587……”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驾驶人类第一架动力飞机成功升空,从此人类插上了飞翔天空的翅膀;1961年,前苏联的加加林驾驶东方号飞船完成世界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梦想;2003年的这一天,中国的航天员杨利伟也在这样一个高度俯瞰我们美丽的家园。

    “神舟”五号刚一发射,庞大的航天测控网便开始启动。北京,酒泉,西安三个测控中心以及多个测控站,各大洋上设置的多个测量船全部到位。9点31分,停泊在太平洋上的远望二号测量船捕获飞船的信息。神舟5号飞船的舱内图象清晰地显示在指控中心的大屏幕上。

    9时31分许,停泊在南太平洋的“远望”二号测量船捕获飞船信息。“神舟”五号飞船的舱内图像清晰地显示在北京航天指控中心的大屏幕上,杨利伟在与医学监督医生通话时显得相当沉稳,他说:“我感觉良好!”

    9时42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宣布:“飞船已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指挥控制大厅内顿时一片欢腾。在热烈的掌声中,***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多年来,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的不懈奋斗,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壮丽诗篇。

    飞船绕着地球高速飞行,每90分钟绕行一圈,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中杨利伟经历了许多从未有过的体验。

    飞船绕行地球的动画全景。飞船掠过蓝色地球的特写。飞船在黑色星空中飞行。

    10时许,在“神舟”五号飞船进行环绕地球第一圈飞行时,地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