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9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69章 (第2/3页)

些记者的欢迎。

    “茱莉,你应该知道你一下子问了好几个问题。”陈锋故作无奈的说道。台下一众记者闻言都是不由发出了一阵轻笑声。

    “另外,我希望大家明白这次的记者会的目的。”陈锋继续说道,“我希望大家接下来不要提问与此次记者会无关的问题。不过,茱莉,我现在还是选择回答一下你的问题吧,我的首部电影将在明年的二月份开拍,预计两个月内完成拍摄任务,在美国上演的话,预计最快是在明年的暑期档了,女主角的人选目前还没有确定,不排除再次跟梦雪合作的可能,但也有可能会启用新人?另外,我目前还没有筹备新专辑的打算,至少在首部电影拍摄完成之前不会有这个计划。谢谢,接下来请迈克指定提问人。”

    杰克逊刚才见记者一直向陈锋提问,心里面有些不舒服当然是人之常情,毕竟他一直以来都是自持甚高的,而事实也是如此,在long还没有出现之前,他就一直是美国乐坛,乃至世界乐坛的无冕之王。

    “那好,请前面这位戴着帽子的记者先生提问吧?”杰克逊接过话,随手指了一名站在人群前面的记者。

    这名男记者被点到名后,表面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接过话筒后,便直接提问道:“我是《纽约邮报》的记者,我想请问long,你是否只凭自己的感觉然后就认定迈克尔杰克逊是无辜的?或者你有什么证据证明迈克他是无辜的?若是你凭自己感觉判断迈克是无辜的,你不觉得这样很草率吗?谢谢,请回答。”

    《纽约邮报》创刊于1801年,是美国连续出版时间最久的报纸,目前归鲁珀特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所有,两个世纪以来,它一直号称自己是“最真实地记录世界上每日生活的报刊之一”。1974年,默多克认识了经营《纽约邮报》几十年的多莉.施奇夫夫人。然而,她当时无意出卖该报。到了1976年,她的律师告诉她,即将实行的美国新税务法将使她的孩子们很难保住这份报纸。当时,该报销量近50万份,但一年亏损5000万美元。73岁的多莉.施奇夫夫人决定将报纸卖给默多克。1976年底,买卖终于成交。拥有历史悠久又颇具影响力的《纽约邮报》,是默多克打入美国关键的一步。1977年,他在纽约购买了《纽约邮报》后,一改报纸原来的风格,开始增加暴力和性的有关新闻,以及丑闻和案件的报道,并通过渲染和夸张的语言来吸引读者,政治立场属于还算中立的报刊。风格很泼辣直率,经常发表本报评论家的专栏文章,对时事给予直接了当的点评。另一个特色是体育报道力度很大。网站配合报刊,风格简单明快。

    这个《纽约邮报》记者的这个提问很显然对long和杰克逊都不怎么友善,联想到默克多和long彼此间有过一段过节,这名记者的这个提问就不能不让人有所联想了。

    这样多少带着些敌意的提问,之前陈锋和杰克逊两人自然也是有所预料的。本来陈锋打算这次让杰克逊指定提问人就是想让底下的记者向杰克逊提问,却是没想到这个《纽约邮报》的记者还是向自己提问。

    不过这样的问题,陈锋当然也不能避而不答,不然就显得心虚了。

    “这位《纽约邮报》的记者想必对美国的法律不是很了解,美国法律上实行的是疑罪从无原则,这次针对迈克的调查,不是让迈克或者让我们这些他的朋友证明他无罪,应该是负责调查的人来证明他有罪,只要不能证明他有罪,那他就是清白的,就是无辜的。我相信在场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我之前已经说过了,就我所知现在调查部门掌握的所谓证据还不足以向迈克提起诉讼,所以,我有理由相信迈克是完全清白的,我便不觉得自己的判断草率,相反,很多人相信此前那些媒体小报对迈克的报道,然后轻易的在心里对迈克定了罪,这才是非常草率的事情,对于你们不真正了解的人,你们最好不要草率的下结论,尤其是迈克这样一位堪称伟大的公众人物,这些年他一直在进行慈善,你们没有权利一直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他,更没有权利来指责他。他确实是非常的喜欢孩子,愿意跟他们玩在一起,但他绝对不会去伤害这些孩子,相反,他一直在努力的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基金的设立,也是因为我受到了他之前一系列公益慈善行动的启发。谢谢,请迈克继续指定提问人,但希望大家能向迈克提问,他才是此次记者会的主角。”

    杰克逊听到陈锋的回答,心里自然很满意,朝陈锋投去了感激的眼神,接着他便又指定了站在前面一排的一个男记者。

    这名男记者接过话筒之后,便开口说道:“我是《每日新闻》的记者,我的问题和刚刚那位不懂法律的记者刚好相反,我个人也相信迈克是无辜的,我的问题是迈克你这次遭遇警方调查,是不是对你做出了一些无礼举动?另外,你是不是觉得这起针对你的猥亵案调查是检控方的一个阴谋?”

    在公众场合,竞争者们通常不会给对手好脸看,但最龃龉的一对莫过于两家纽约的报纸:《纽约邮报》和《每日新闻》。《纽约邮报》批评《每日新闻》是“每日白日梦”,《每日新闻》则把自己的劲敌贬得一钱不值,两家报纸都很热衷于这种互相诋毁。《每日新闻》用不堪入目的文字连篇累牍的刊载有关《纽约邮报》的老板RupertMurdoch的传言,《纽约邮报》则以不那么礼貌的方式来报道“每日新闻”的所有者MortimerZuckerman。两家报纸还经常争论谁拥有更大发行量,吵的口沫横飞。因此,现在这位《每日新闻》报的男记者公开嘲讽挖苦之前《纽约邮报》的记者也就不足为奇了。

    杰克逊闻言后,便马上回答道:“警方在我的住所进行了长达十八个小时的地毯式搜查,可以说严重侵犯了我的个人私隐,当然为了证明我的清白,我对警方这次的搜查是非常配合的。对于这次事件的本身,我不想多做评论,我知道有人一直在暗中密谋害我,我可以告诉他或他们,我绝对不会让他或他们得逞的。好,下一个问题,请这位穿着红色外套的女士来提问。”

    女记者三十几岁的样子,接过话筒后,跟之前的那位茱莉一样,也是一副非常激动的样子:“long,迈克,你们好,我是《娱乐周刊》,我能向你提问吗?”

    《娱乐周刊》脱胎自《人物》,虽同样集中于影视娱乐领域,但因为其侧重于对娱乐行业的决策的报道,把娱乐当作一门生意,并把自己置身于其中,作为通往娱乐世界的指南,正是《娱乐周刊》的安身之道。作为美国市场增长最快的订阅型杂志,其运营成绩也惹人侧目。

    陈锋闻言只好说道:“当然可以,不过,我现在已经回答完四个提问了,若是接下来回答你的提问之后,我将不再接受现场其他记者的提问。”

    阿曼达一听当然不想让最后这个提问权让给别人,连忙说道:“那好,我问了,我叫阿曼达,我们《娱乐周刊》非常想对你进行一次专访,你能接受吗?另外,你上次香港记者会上承诺将去日本召开歌友会,不知何时成行?那么在我们美国,你是不是也有召开歌友会的打算?谢谢,请回答。”

    女记者阿曼达将提问long的最后一次机会给用掉了,这自然让现场其他很多没有被点到的记者心里面多少有些不爽,好在现场男记者居多,倒也还能保持一定的绅士风度,没有当场对她爆粗口。

    “很抱歉,我暂时不考虑接受你们杂志的采访,其他杂志也是一样。至于在日本召开歌友会按照现在的情形来看,今年应该是不能成行了,要在明年我的首部电影拍摄完成之后。而在美国,我也一直想召开一次歌友会,预计可能是在日本之行之后。”

    陈锋回答完毕后,杰克逊接过话说道:“ok,long的五次提问已经结束,接下来大家可以向我继续提问。想提问的请举手。”

    杰克逊临时加了一句,但没想到现场记者们的反应让他有些失望和难堪,居然只有不到半数的人举了手,一大半的记者则是无视这次宝贵的提问机会。杰克逊见此心中虽然有些失落,但还是马上点了一名男记者提问。

    “你们好,我是《华盛顿邮报》的记者,我的问题很简单,若是迈克你这次正式被提起诉讼的话,你将如何应对?若是万一你被判有罪,你可能将面临二十年甚至更高的牢狱之灾。”

    这个问题自然让杰克逊有些难堪,但这个记者倒也没有特别针对于他的意思。

    杰克逊沉吟了一下后,才回答道:“我相信法律是公正的,若是我真的不能免于起诉,我也相信法律最终会给我一个公平公正的答案。”

    杰克逊简短的回答完这个问题后,马上让另外一名记者提问。

    这次点到名的是来自法国《费加罗报》的记者,他的问题,倒是也有些趣味,询问杰克逊对地区检察官汤姆.斯奈登上次被记者扔了皮鞋这件事怎么看?

    《费加罗报》创立于1853年,其报名源自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名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主人公费加罗。它的座右铭“倘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亦无意义(Sans la liberté de blâmer, il nest point délo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