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总统的警告 (第2/3页)
。在增加的2万4533亿日元的出口额中,对中国出口的增加额占了1万6580亿日元,占整体的67.6%。如果再把对香港出口的增加额算在内,出口增加额中约有八成是由中国贡献的。
“去年日本对美出口下降了9.8%,而对中国却上升了33%,这么一对比,中国因素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就显得很突出了。”张季风说。
随着对中国出口的急剧增加,日本出口地区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3年,日本对美出口比重进一步下降到24.58%,而中国所占比重则由6%增加到12.16%。若将香港、台湾也计算入内,“中华经济圈”的出口额已达到13万7千亿日元,首次超过了对美的出口额(13万4千亿日元)。日本的贸易顺差也超过了10万亿日元。“中国特需”已成为日本出口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日本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程度也正在逐步上升。
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像“中国威胁论”者担忧的那样,对日本经济造成威胁。在此之前,“中国威胁论”者一致认为,日本企业转向中国投资建厂,造成了日本国内的“产业空心化”,使大批中小型企业倒闭。此外,中国大量廉价商品涌入日本国内,也在很大程度上挤垮了不少日本的本土企业。
然而自去年年底开始,这种观点却不攻自破。大量数据证明,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拉动的日本的对外出口,而且中日两国之间在进出口结构上也并不存在明显对立的竞争关系。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关志雄就分析指出,从国际分工角度来看,日中经济关系的现实是互补,而不是竞争。
据关志雄分析,在中日两国2002年出口到美国市场的10000种工业产品中,中日产品的“竞合度”(重复程度)为20.5%,远低于中韩之间的41.1%,中台之间的57.1%,中港之间的64.4%,而中国与印尼和泰国之间的出口产品“竞合度”分别高达83.5%和76.1%。所以,从产业分工角度看,中国对日本尚不存在威胁。
除了大量事实和数据有力地驳斥了“中国威胁论”以外,日本政府官员的言论导向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日本首相小犬蠢一狼在一次访问东盟时所做的演讲发言,是这次日本国内舆论发生“转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long在日本国内的恐怖影响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小犬之所以发表这种言论,何尝又不是出于自身的考虑呢。在那次演讲中,小犬明确表示,中国的发展对日本决不是威胁,而是对日本经济的巨大推动力量。
在小犬之后,一些研究人员和政府官员也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表示了与小犬相同的观点。于是,日本国内的风向开始转变。今年2月中旬,日本央行副总裁岩田一政也在公开演讲中指出:“以往,我们总以为中国的廉价产品对日本是个威胁,但是,在日本企业积极向中国扩展业务后,日本国内的经济,也正往好的方向发展。”
由此,日本媒体跟风而上。日本国内顷刻之间由过去的“中国威胁论”倒向现在的“中国牵引论”。目前日本国内经济界的主流看法是,只要中日两国能够抱着互利合作的诚意,可以通过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连跟“中国威胁论”交锋了3年多的关志雄也不禁感慨:这么快就打败了“中国威胁论”,连我都没想到会赢得这么容易。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内需求的急剧膨胀,无疑使日本利用“近水楼台”的优势从近邻中国这儿获得了更多的恩惠。首先,中国从日本大量进口钢铁等原材料,就为日本的“夕阳产业”——钢铁、海运和造船业带来了福音。
“多亏乘上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这趟快车,敝社的经营正处于一个新的起点。”日本大平洋金属株式会社村井浩介社长如是说。
这家位于日本青森省八户市的公司,于1999年开始重组,并逐步从亏损的不锈钢行业中全面撤退,从业人员由此被裁减了一半多。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后,该公司的经营终于在今年开始出现转机。
“从中国吹来了东风。”村井社长侃侃而谈,丝毫也不掩饰内心的喜悦。
据村井社长介绍,他们生产的这种不锈钢一般被作为厨房的建材广泛使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平洋公司生产的这种不锈钢越来越供不应求。特别是在中国,随着商品房建设的力度加大,对这种不锈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他们公司的这种产品有一半通过海运出口到韩国、台湾,其中的七成经过加工后再运送到中国。
“估计今年业绩能够持续好转。”村井社长说。该公司计划今年实行“经营重组的收尾”工作,将逐步摘除公司长期以来累积的巨额赤字帽子。
与大平洋这样普普通通的中小型企业相比,日本的三大钢铁公司的业绩更是突飞猛进。据了解,由于对中国的汽车用钢板和建筑用钢材出口大幅增长,这三大钢铁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均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其中,新日铁公司2003年度的税前利润将是前一年的5.4倍。
除钢铁以外,去年日本多个行业的对华出口都呈现了两位数乃至三位数的高增长。其中,汽车及零部件的出口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20%和90%。日本对中国的机床出口也比上年同期增长了70%以上,钢铁、轮胎、化工产品的出口则比上年增长了20%到80%。在数码家电方面,超薄等离子电视机和液晶电视机的对华出口甚至比上年猛增了230%。
在旺盛的中国需求的牵引之下,以产业原材料为首,大多数商品的价格明显上涨。在过去的一年间,部分钢材价格约上涨了20%,铁矿石为18%,废五金30%多,煤25%,废纸30%多,镍则上涨了2倍多。此外,铜、石化制品的基础原料矿物油、大豆的价格也有大幅上涨。
中日间贸易往来的剧增,还使日本海运业出现了近20年从未有过的兴旺局面,运费也不断上涨。据日本媒体报道,由于出口增加很快,东京码头的集装箱曾一度告急,不得不增加集装箱的订购。
“这些天以来一直太忙。”日本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负责中国业务的松枝繁部长说。定购钢铁生产设备的询价单如雪片般地从中国发来。日本的钢铁厂虽然已经加大了对中国的出口,但仍远远满足不了中国的需求。
随着对中国出口的扩大,企业的生产率先开始出现扩大,企业的经营业绩也由此得到明显好转。据日本大和总研以28个行业、300家主要公司调查显示,2003财年有21个行业增收,其中包括纤维、化学、机械、电子、汽车、是由、零售、货运和游戏软件等,远远多于上财年的15个行业。本财年的特点是有更多的行业开始出现增收,并且有16个行业的增收高于平均水平。
企业经营业绩的好转同时进一步拉动了日本企业新的设备投资的增长。
“设备年龄要比人们想象的年轻”。日本野村证券投资调查部主任研究员伊藤高志说。据他对日本主要100家公司的调查结果发现,日立、东芝、NEC等产业电子类企业有望全面实现扭亏为盈。其中富士通恢复得最快,一下子从上财年严重亏损1220亿日元扭转为盈利300亿日元。
而消费类电子方面也一样。除索尼、Alpine、船井电机外,松下、夏普等公司的经常利润都将大幅增长40%-88%。在经营利润实现增长的同时,这些公司都将致力于设备更新。“各大电子公司的设备投资额都将远高于上财年。”伊藤高志如是说。
《日本经济新闻》对24家大型日本企业的最新调查结果证实了伊藤的说法。由于市场需求旺盛,日本24家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商2003年度(2003年4月到2004年3月)的设备投资总额预计将达到1万2000亿日元,比上年度增长70%。
设备的更新和新厂房建设的增加,使得挖掘机、铲车等建筑机械的销量大增。据日本建设机械工业会公布的数据,2003年日本国内建筑机械的产值为5647亿日元,比2002年增加了12%,7年来首次超过上一年。
此外,新的对华投资热潮正在出现。有数据显示,日本80%以上的在华投资企业都已经获利。松下、佳能、日立、三洋等厂家在中国的投资均取得了很好的回报。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已成为这些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不少日本大企业相继都把地区总部从香港等地转移到上海或北京,并在中国设立研究开发中心。
与此同时,2008年中国将在北京举办奥运会,2010年将在上海召开世博会,这无疑对日本也形成了巨大的诱惑,众多日本企业蜂拥而入,加大了对中国的投资。2003年日本对中国的投资比上一年增加了20.5%,达到50.5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例如,新日铁和JFE两大钢铁巨头最近就相继在中国设立了生产汽车用高级钢板的子公司。日本的几大汽车厂商也均已在中国开设了工厂,并相继开始了新车型在中国本土的生产。此外,日本零售、物流、运输、通信等服务行业也开始大肆涌入中国。日本的几大超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