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重生之衙内》的一些小感触 (第3/3页)
在这个题材里做一个投入的观众,期待着感动,哪怕是绝望的感动。
相对于它的故事背景,它的整体效果太清浅,它不够丰富和沉厚,这是一个没法被忽视的矛盾……好比我以为自己走入了一个旋涡,但发觉那只是一个转瞬消逝的急流,所以我会失望,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是篇很好看的文,它写得认真,巧妙,且笔法灵秀。
我觉得这个文渲染了氛围,拥有了潜质,却没有展开到位,它更象一个提纲,一首插曲,流畅,悦目,有让人惬意的能力,但难以真正地激动人心。
也许是我对这套文的要求过高了。。。也许馅饼大只是想写个YY的官场励志文而已。
。。但我期待着作者在他喜欢的风格与题材内,实现更深意义的突破,这是篇可以写得更深入的小说,各个方面它都具备提升的可能性。
大仲马曾经过,历史不过是他挂故事的钉子。尽管如此,大仲马的一系列
“历史小说”中,还是不曾少对历史细节的详细描述,某间酒吧,某个事件,特定的人物,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都有让读者有强烈地身临其境,或者,至少是有
“原来我在XX时代”这么个心理暗示。这又回到细节的作用之下。在重生小说中,大线索肯定是重要的,但是同样不可少的,还有细节。
比如设定唐朝,并不是说一句这是贞观某年神龙某年开元某年出现了某某当时历史上赫赫出名的人物就能让读者信服,大量的关于当时社会生活面貌必不可少。
上面是我针对文章,而不是以奇幻小说的眼光来看,也许一般都市奇幻小说,并没有打算有太深的立意,总体而言,这篇文是受欢迎的。
这部小说就像是注水入壶,水流不急,稳稳的顺着壶口而下;你在一旁看着,没有一点多余的感觉,因为你知道,水终究是要全部流到壶里去的。
毫无疑问,情节与结构是小说中的重要构成因素。一部小说,如果没有生动的情节,就不会吸引人,就不会赢得看者,好读才是最重要的;行文中如果没有精心安排的结构,就会使文章成为一盘散沙。
这套的结构,除了几个特别的YY让人觉得无法符合逻辑外,的确是周整而精彩的。
很多写重生文的作者,都无法像这部衙内一般,展现出足够大的定力和气魄,驱使材料为我所用,却使自己陷入了材料本身。
而这部衙内,整个作品给人广阔的感觉。。。。一个作品的魅力是来自自己作品的灵魂,而衙内本身的戏剧性,给作品带来巨大的光辉,回想里尔克所说,
“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也许只有来自一个作者内心最深处的东西,才能构成一个作品最深厚的暗流,将种种外物自然的融入,化归为统一的整体。
。。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最深的打动人,这样的光辉才是真正的光辉。
我想这篇文的成功,在於馅饼大人精确的把握住一个要点,就是人之痛苦源于现实与愿望之间永远无法消除的反差。
很多人在生活没有方向,看不见改变的希望,只是随波逐流,在主流之外挣扎,被生活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而柳俊出现在那样的时代,为民喉舌,以民为本,让读者感觉到自己身为人民的尊严有了提升的可能性。
衙内最近几章文,让我想到鲁迅的《过客》里的一句话:“那不行!我只得走。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恶他们,我不回转去!”里尔克的诗句就在耳边:“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在林**上来回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在鲁迅那里,只有道路没有天堂;在卡夫卡那里,只有天堂,没有道路。
人渴望生活于真实之中,同时又难以忍受真实。真是一个悖论!有时候我会感叹,如果这个社会从来没有把人当成回事,人却不能不把这个社会当回事。
像一个人样地活着太不容易了,那些蝇营狗苟的生命,不必过于鄙视他们。
自杀不易,活着更难。我一直苦苦寻求重建自己的精神力量,可是找不到。
人初来世上,赤子之心,只有**裸的人性。柳俊的存在给了读者希望,於是这部文就首先美丽了起来。
馅饼大自己的观点看法会渗透到自己的作品中,读者也会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和熏陶,用相同或相似的思考路线获得观感,理解作品,共鸣由此产生。
最后我想讲的是,每当我看到一部好文,总感觉非常幸福,甚至希望这部文永远不要完结,一部吸引人的小说,他的精彩是在路途,而非结局,我很感谢馅饼大人给了我这样幸福的感觉。
以上不是评论,只能算是一种感触。我的文笔并不好,也不是大陆人,很多字句的用法估计与兄弟们不是很相合,也不晓得能不能看懂我要表达的意思。
。。。上面一些看法和批评,如果得罪了这里的兄弟,那我在这里致歉。
也希望馅饼大人不要介意。以上,谢谢各位。本文作者:卤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