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回京 (第2/3页)
问罪,再请朝廷速派官员补充九江官场。又从各级副官之中遴选忠于职守之人暂时领各县政事,又分兵进驻各县,震慑地方。刘备卢毓也都派了出去。又下书征地方才干名望之人,担任各级地方官吏,处理内政,安抚百姓。这一通好忙,将近半月,各县才渐渐恢复秩序。
卢植闲了下来,便开始考虑蛮族降兵之事。历朝历代,对待少数民族,以抚为主,以剿为辅。蛮兵反叛事出有因,现在又全族尽降,得想个妥当的办法来安置才是。思来想去,便暗暗下了决心。
数日后,卢植请诸蛮酋议事,当廷宣告不追究蛮兵叛乱之罪,又斩前九江郡守之子与众抢婚主犯于太守府前,首级传示地方三日。蛮酋皆感激流涕,心服口服,跪拜于地,发誓永不叛汉。卢植又道山中生活清苦,请蛮族全体迁出深山,由各县清点户籍人口,建设屋舍。太守府愿拨良田稻种与蛮族耕种。约定税收按地所产十纳其二。蛮酋大喜,深山老林,不说山洪频繁,就是一场大雪,便要冻死饿死多少人。现在这个太守为人和善,与以前那些只知道搜刮的官儿又自不同。族人迁出后,有地方住,有田种,税收又少。此等好事,只疑是天上掉馅饼,哪还有不答应之道理,只连连点头言任凭太守大人作主便是。九江蛮生活条件改善,卢植为朝廷新添丁口数万,政绩上重重画上一笔,双方皆大欢喜。
十日后,天子使者至,诏书中狠狠夸奖勉励了卢植一番,说他不愧是国家栋梁,能迅速平定叛乱,无负朕之所望云云。一番虚话后,便是正文了。卢植所请罢十二县长官之议,那五个花钱买官的被皇帝罢免,流放边地,让卢植顺便抄抄家。另外七个,只有一个被免职问罪,而后抄家。估计后台不稳。其他的却是官复原职,理由是贼兵势大,他等弃城保民,致百姓无甚死伤,没有大错,罚俸一年就算了。皇帝为了安抚卢植,在诏书中言卢植请功的奏章准了,又言卢植在九江就地提拨的官员,也准了。至于九江蛮,皇帝对这个不大在意,让卢植看着处理。卢植心中气极,却是无法。明知朝中有人捣鬼,只得咽下这口气,按着诏书行事。被流放抄家的哭天抢地,哀声四起,好不容易花钱买了个官,这本钱还没有回来呢,就连老底都给抄了,自身又流放到那不毛之地,有生之年还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呢!被当场释放官复原职的,也是小心翼翼,温顺得很,卢植一来,把九江郡整个官场掀了半边,见识了卢植雷霆手段,日后又要在卢植手下讨饭吃,哪敢不夹着尾巴行事?
大汉熹平四年秋,天子使者至九江,言九江太守卢植,上任以来,平定地方,政绩斐然。特擢升朝中,拜为尚书仆射,同议郎蔡邕等贤良共同主持刻校六经事宜。与新任九江太守交接后,便请卢植动身入京。这下好,秩比二千石的一方大员,摇身一变,成了秩比六百石的尚书仆射。只是东汉官制比较奇怪。三公九卿徒有虚名,却无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