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章 改革(一)今日第一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七章 改革(一)今日第一更 (第2/3页)

当刘备见到涿县以及北方,到处都是竹林,还有杨梅,荔枝等只有长江流域以南的物产的时候,他已经见怪不怪麻木了。他只以为是自己到来而引起的变化。却不知道,历史上的大汉,便就是这番模样。

    刘备不知道,西元前800年到西元200年左右,这一时期,正是历史上冰川期结束后的第三个温暖期。年均气温比河蟹社会还要高个一到二摄氏度。雨水充沛,气候温暖。是以各类植物分布广泛,不限于南北。比如河蟹社会大多数只生长在南方的竹,现在在北方便大量分布。《诗经·卫风·淇奥》咏道:“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河渠书》西北地区也是广有竹林,《山海经·西次二经》即记六盘山一带:“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泾水出焉。”《史记·河渠书》亦记:“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当时的关中地区,同样是竹林众多,在《诗经·小雅·斯干》中就曾言:“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司马迁所言“渭川千亩竹”[1](《货殖列传》)、班固所言“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这些生长竹子的地方都是在北方。否则,怎么春秋战国与两汉时代大肆盛行竹简,这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时竹木分布的普遍。还有杨梅,杨梅是长江流域的原产。可是在汉朝,却也在北方广为分布。《召南》之“摽有梅”,地域当在当时的雍梁之地;《秦风》之“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其地域应在秦岭山脉。另外,《陈风》有“墓门有梅,有鸮萃止”,这些地方都是在北方。那个后来曹操著名的“望梅止渴”的故事,大家应该都清楚吧?这件事就是曹操带兵打张绣的时候发生的。至于什么时候打的张绣,大家可以不去管。但张绣一生都在北方活动,没有到过南方这却是真的。至于荔枝么,更夸张,汉武帝破了南越国,把广州的荔枝,龙眼(桂圆),槟榔,橄榄,橙,枇杷等等无数奇珍异果都移植到关中,在上林苑建了个扶荔宫。还生长得很好。渐渐这些果实就从宫中传到外面,后来北方的权贵之家,也开始慢慢种植了。

    刘备不知道这些,后世他只是一个不成功的小商人,不是研究这些的学者。刘备想改良下农业,原以为自己千年的眼光,会让那些农夫崇拜下自己。结果仔细实地研究之后,发现自己实在是没有那些农夫懂得多。这个时候,北方降雨量大,河流湖泊秘布,是以,灌溉不成问题。没有他要操心的了。田地之间都有大大小小的池塘。现在牛耕已经普及,农民很聪明,几家几户共用一头牛,跟后世一样,经济又实惠。曲辕犁虽然还没有出来,但他也不知道怎么造啊。这个,分秧种植,自己还没有农民懂得多,就不去献丑了。思来想去,刘备也只好在种植面积和亩产上面想办法了。

    扩大种植面积好办,以刘备现在的号召力,他一纸令下,官府便派兵与众百姓一起开荒拓地,荒地给无田地者或少田地者租种,如前番那般,第一年无赋,第二年三十税一,第三年起十五税一。从第三年起,田地就授予耕种者自有。这最后一条,最得百姓拥戴。这个时代,小农意思严重,谁也不会嫌弃自家的地多。每个人都有成为地主的潜质,只是那些地主是多少年的积累,而他们才刚刚起步罢了。

    至于亩产,这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问题。涿县所有田地平均亩产居然只有一百五十公斤左右。这个数字可以说是低得吓人。后世一亩,随随便便不是个几百公斤啊?刘备召集擅长耕种之技的循吏,又在涿县范围征召经验丰富之老农,到县衙一起研究提高亩产的问题,当刘备兴致勃勃雄心万丈的告诉一干人,他准备将田地亩产提升到三百公斤以上的时候,众人都是被骇住了。最好的良田亩产也没有破过二百公斤,这位大人居然说要亩产三百公斤,不是说胡话吧?县令大人虽然是个好官,但看他年纪轻轻,只怕从未种过田,唉,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