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改革(二)27日第二更 (第1/3页)
感谢hui23的慷慨打赏,请大家继续支持道人,谢谢大家!虽然这二天工作很忙,但道人还是坚持三更,一章不少,请大家放心。
土地问题,自汉朝成立到现在,历时数百年,一直是让大汉中央政府头痛的大问题。自秦汉以来,历代奉行的就是重农抑商的政策。这导致人人皆以土地为本。西汉初,功臣,勋贵,官僚是最初的大地主,他们的田地都是政权建立时由皇帝赏赐。而随着社会的不停发展,经济的缓慢复苏,庶民地主也在渐渐出现。他们往往由手工业或商业发家致富。富贵后,第一件事就是大肆买田买地买奴仆。全国各地地主不断通过经济政治的特权,连续兼并土地,导致国家直接控制的人口数越来越少。流民及破落户依附于地主,地主则隐瞒人口不报。这样一来,导致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社会矛盾严重加剧。西汉末年王莽改革,便是想打击地主豪强,恢复正常的社会生产。解决当时的社会危机,可惜,他失败了。并导致了历史上第二次农民大起义。汉光武帝夺取政权后,为了解决国家财政危机,与世家门阀争夺劳动人口,便下诏通过度田及清查人口,结果遭到了豪强地主的武装反抗。最后仍然是以失败而告一段落。只得与豪强地主相妥协,中央政府默认他们的即得利益,但汉光武帝仍然坚持定期清查户口的制度。而最后东汉政府不得不精兵简政,招抚流民屯田。除边郡外,许多郡县不设郡尉,没有郡兵。这样又导致盗贼横行,地方治安状况恶化。地主为了保护自己的即得利益与人身安全,又不得不武装部曲,筑坞自守。这样百余年来,地主阶层都是地方上不可忽视的一枝力量。并出现了世代门阀掌握政权占据高位的现象,比如四世三公的袁家,杨家等,都是超级大地主。从此,国家机器渐渐运转失灵,地方经济与政治皆由地方门阀豪强把持,而政府却无能为力。也证实了为何东汉末年,黄巾乱后,中央政府失去对地方的大部分掌控权后,趁势而起的各路诸侯,都是一些豪强地主。
这一切,刘备原先并不清楚。他这些年跟着卢植读了很多书,唯一遗漏的,便是史书和一些禁书没有读。这些,都是卢毓告诉他的。因为刘备在丈量土地成功后,自信心开始极度膨胀,拟定出一系列计划,比如改革涿县财政状况,发展经济,以及县兵服役的问题。这些计划,把卢毓吓了个半死。幸好没有透露出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在卢毓看来,土地能够丈量成功,已经是不可思议的成功了,如果再这样干,涿县除了刘备以及几个心腹外,没有一个人会同意。所以卢毓跟他讲史记里的货殖列传,跟他讲从秦朝到现在的土地问题。用意就是提醒,让刘备好好冷静冷静。
刘备查完资料,发现卢毓说的没错,不禁也出了一身冷汗。这事太危险了。差点自己就万劫不复了。刘备沉下心来,思考自己这次土地改革为何成功。最后发现并不是自己如何天纵其材,也不是自己如何强大,大家都服他了。他最成功的地方,却是与涿郡最大的地主豪强涿郡太守刘基联盟了。起先刘备只以为不过是政治上的一次小小妥协而已,他并没有把刘基看得太重,还暗暗下定决心以后几年,要好好与刘基周旋下。现在却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