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动乱前夕(一) (第2/3页)
?多年下来,皇帝不纳忠言,昏暗如故,一个个忠良之臣,心也渐渐冷了。
这个时候,一个人站出来了。他就是太常卿刘焉。
刘焉,江夏竟陵人,汉鲁恭王的嫡裔,鲁恭王刘馀汉是汉景帝第五子,是中山靖王刘胜他哥,所以刘焉与刘备还是挺近的亲戚关系,估计后来刘璋迎接刘备入益州,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同一个祖爷爷的么。谁料刘备入了川,就翻脸了。世事难料啊!刘焉少年闻名州郡,后以宗室身份拜中郎,后来一步步高升,历任冀州刺史,洛阳令,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等职。这个时候,刘焉也正为天下动荡心烦不已。该说的也都说了,也不好再多说了,再多说,只怕会有人认为他别有居心了。这宗室也是难做啊。于是刘焉觉得洛阳是非之地,自己还是远离这里,另寻一处安身立命的地方算了。
当下刘焉便向皇帝上了道表,说这天下四处****,战火不休,都是因为刺史权力太小的原因。刺史权轻无威信,于是便即不能平定叛乱,又因用人不当不能安抚百姓,而导致天下叛乱纷纷。我看不如每州设置州牧一职,总领一州军政大权,任命有清廉名声的朝庭重臣担任。这样的话,州牧负责本州政事,估计天下可定。
当时天下划分十二州又一部,这并不是行政区,而只是监察区。剌史,刺者,刺探也,史者,为天子所使也。每州刺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监督刺探各州下属各郡县官员有无违纪犯律之事。地位甚至低于郡守。没有太多实权在手,只是郡守等因为刺史之职性质特殊,故对刺史多有尊敬。没办法,人家就像后世的******监察局反贪局检察院等性质,不好好对付着,指不定哪天有什么鸡毛蒜皮的事被人家揪住不放,那就完了。
皇帝一听,想了想,觉得刘焉这话也没错,讲得挺有道理的。而且刘焉是宗室,再怎么样,也是可信的,总不会害老刘家的天下吧?这一点,皇帝虽然防着宗室,但对宗室对大汉的忠诚,却是最为放心的。皇帝又想到凉州刺史耿鄙,并州刺史张懿都因为权力不够,无有威重,而被乱兵所杀,越想越觉得刘焉说得有道理,便准了刘焉所奏。
本来刘焉想避乱到交州,心想这天涯之南,总比这战火滔天的中原要安静得多罢?索性带了家眷,直奔至交州养老算了。将来就算大汉四处战乱,这战火也烧不到自己身上,还可保得刘氏一脉,何乐而不为?
侍中广汉人董扶得知刘焉想避祸交州,不由大惊,便匆匆跑到刘焉家里对刘焉说,皇帝这样,我估计这天下要乱,这天下一乱,京师洛阳首当其冲。你跑到交州去,还不如去益州,我夜观天象,益州紫气冲宵,大富大贵之地,将来只怕会出现新的天子。
刘焉被董扶一说,心动了。他俩向来关系好,也知道董扶在望气上自有一套功夫。见得董扶说得恳切,便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