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五章 平城(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十五章 平城(二) (第2/3页)

仗最好,我最怕死人了,听说那刘备平黄巾贼时,杀得人头乱滚,血流成河。刘备乃是皇族,又欲救天子,我等纵然让了平城与他,也是汉土,也不知道县令大人,还有什么好顾虑的。。。。。。”

    县尉看着赵公子自言自语,心中即可怜又辛酸,赵家在平城甚至雁门的地位与声望,并不仅仅指的是赵家的田多地广,奴仆成群。更多的是由赵家百十位子孙活生生的生命换来的。

    平城,在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传的记忆中,就没怎么太平过。大汉立国以来,无数的草原外族,越过长城,骑着骏马,舞着弯刀,呐喊着从塞外杀进中原,开始他们野蛮的抢掠和血腥的杀戮。而平城,则是这些该死的外族们,南下中原时,必经的地方。

    每次草原人寇掠汉土,祸乱并州时,赵家子弟总是第一个响应平城守将,毅然放弃优越的生活,离开安全的赵家堡垒,拿起刀剑,来到平城城头,与全城百姓一起,抗击外族的侵略。无数次的血与火中,铸就了赵家男儿铁骨铮铮,也使得赵家子弟,在平城不但一呼百应,更是在雁门,并州拥有着莫大的声望。

    这位赵公子,单名亮,字明诚。上面两位兄长,一位叔父,皆战死于平城。偌大个赵家,只剩下老父,与兄长留下的两位遗孤。是以赵三公子,极度厌恶战争,极度害怕死人。因为,他赵家直系壮男,只拼得剩下他一个了,他还要侍奉老父,抚养幼童,如果又打起来,他恪于赵家家训,必定得再上城头参战,到时若有个好歹,他岂不是成了千古罪人?

    赵亮也曾问过老父,言自家家大业大,兵荒马乱之时,躲进赵家城堡,或远迁他处,必定能保全家族,何苦让赵家男儿在平城白白流血?

    赵老太爷长叹一声,却是说出了一段赵家隐秘历史。他这一支,却是原来故赵国平阴人,先祖乃是王族,随大将军李牧镇守雁门,于是把家安在平阴城。后来秦灭六国,赵国平阴,平邑城毁于战火,于是秦人重新选了块地方筑城以御匈奴,就是现在的平城。他赵家祖先,也被安置在平城,就此在平城扎下根来。

    赵家祖先,有着自己的骄傲,因为随李牧征战沙场半辈子。于是留下祖训,后世子孙,必定要以守土护乡,抵御外族为念。汉武时,赵家也有子弟随名将李广出征,立下不少功勋。只是后来,随着汉武大帝横扫天下,匈奴逃得没影,这一时半会,也没仗可打,赵家才慢慢从军中退出,从此扎根平城,安心发展,成了平城首掘一指的大家族。

    只是好日子不长,到了东汉,草原人又慢慢发展起来,开始掠夺大汉边境。不过,这个时候的赵家,富贵已久,早已不复当年血勇。再去参军,是不太可能的事了,但只要外族把战火烧到了平城,赵家子孙却仍然是第一个拿起刀枪弓箭,上阵厮杀,如此,也算不违了祖训。

    这赵三赵明诚听天书一样把这故事给听完了,却是再也不敢生什么举族南迁的念头。只好每天提心吊胆的侍奉老父,教养幼侄,只盼着侄儿快点长大,父亲长命百岁,这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