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九章 天下大同(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十九章 天下大同(下) (第2/3页)

    至于招募流民亡命,在刘备看来,王横的胆子不谓不大。流民亡命怎么来的?这,很大一部分,又要说到汉朝农民的负担了。汉朝最大的被统治者群体,就是农民。所以,从一个朝代的农民活得怎么样,负担重不重,便可以失算当政者是否贤明,这条定律,可以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中。

    汉朝农民对于其上层统治者的义务,有税,役,赋,贡四大类负担。

    税么,很好理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大汉朝疆域之内的所有土地,都是皇帝一个人的,既然你要种地,那么,你就要交地租了。汉制地租,十五税一,就是你这块田的总收成的十五分之一要交给国家,其他的都是你自己的。中国几千年封建史,只有汉文帝十三年至汉景帝元年,有十一个年头免除了地租,这是历史上唯一所权见的。

    役,就是上章所说的正卒,更卒,戍卒等。正卒一年,更卒一月一轮,戍卒三天。

    赋,这本来是临时性的东西,起源于战国,那个时候,兵争不断,天天打打杀杀的,再有钱,也经不住这么耗啊。那么,战争经费从哪来?封建贵族主是不可能出太多血的,于是,被宰的也就只能是农民了。战争一打响,诸侯便向自己治下的臣民们收起临时性的战争经费,刀币铜钱,或者牛,马,车,更甚至于人,都可以随封建主的心意而随时征收。到得秦汉以来,渐渐,这临时性的赋,也成为一个每年必征的固定项目了。到了汉代,也不收牛车马车了,只收钱,各处按人口摊派,这就是后世的人口税(人头税)。

    贡,这个,汉政府不主动收的,这个是农民一种感情上面的主动,年景好,收成好,或者农民喜欢这个皇帝,嗯,于是,献点特产啊什么的,给皇帝。或者,有什么异兽,捕了当成祥瑞进献给皇帝之类的。

    这四大类,尤以税役最是难以负担。不要以为十五税一很便宜。(有时候是十一税,就是十分之一)汉时因为生产力和科技的关系,这田地的产出很低,而且,那时候主要种植物还是粟米,也就是小米,这种谷物,低产得很。按汉书食货志李悝的说话,一年下来,一亩也就是一石半的样子,可以想象下,这个产量有多低。给你种一百亩地,一年下来,也就是一百五十石,上有老下有小的,吃穿住,付田租,付人头税,七弄八弄,一年到头,风调雨顺节衣缩食估计还能活,要遇上旱涝,虫灾,或者乡间人情开支大一点,什么个情况,就不好说了。

    还有就是役,本来田地出产就低,还要服役,服役也就罢了,但汉王朝没有什么养兵费,农民服役,值边也好,更卒也好,这个路费啊,衣食啊,除了郡国象征性的补偿你一点,其他的,都是要自己准备的。只有对外作战的时候,费用才是国家财政出。这个,负担就重了。路途遥远,生死难料不说,更可恨的是你安家费也不给足。尤其是边戍,更早以前的春秋战国,人家侯国都挨在一块,地方小,四境相距不是太远,那么值边也就算了,到了秦汉大一统时代,四境相距这么远,像秦始皇,让会稽人去渔阳戍守,就是现在的浙江到北京,东北一带。现代人不觉得远,因为有飞机火车么,往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