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31章 丢掉了讲故事的能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31章 丢掉了讲故事的能力 (第2/3页)

到了点子上。其实中国电影本来是会讲故事的,49年到66年这期间的电影在电影史被称为十七年电影,这个时期的电影故事讲得很好,比如《小兵张嘎》,《地道战》,现在去看依然觉得很看。我们是有讲故事的传统的,也不是没有好故事,《花木兰》是我们的故事,好莱坞拿过去拍成电影,卖到了全世界。为什么我们现在不会讲故事了呢?

    刚才说到八十年代国内出现了逆向民族主义思潮,电影圈也是如此,学欧洲电影,特别是法国的新浪潮。电影圈出现了去戏剧化运动,旗帜鲜明地反对电影中的戏剧性,反对情节性和故事性。

    在这股思潮的带动下,中国电影开始消减戏剧性、弱化矛盾冲突、强化视听造型。那些故事薄弱的艺术电影赢得了一些喝彩,但不为普通观众所接受,比如陈凯哥的电影。而那些坚持戏剧化情节性的影片,却因为是娱乐片而备受歧视。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一种现象,去戏剧化的影片票房惨败,但媒体上却是一致吹捧;而电影票房大卖的情节片,主创人员却备受贬低。

    李邵红导演给我讲过一个事,87年北影厂准备试水商业片,任务落到了他们几个年轻导演身上。现在北电导演系学生要是有哪个告诉他,有电影可拍,可能会兴奋得裸奔。但那个时候都不愿意拍,你推我,我推你,最终推到了李邵红身上。李邵红委屈得直哭,你们太过分了,太欺负人了,为什么让我去拍娱乐片?”

    在场的学生都笑了,觉得不可思议,这太夸张了吧?

    张然没有演讲稿,完全是自由发挥,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不过作为表演系的老师他话条理清楚,而且节奏把握的相当好。说一段严肃的,又讲一点好玩的,整个演讲一直就在轻松之中进行。

    “听起来很好笑对吧,但事实就是如此。李邵红导演十分委屈的把电影拍了出来,就是轰动一时的《银蛇谋杀案》。在去戏剧化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电影在创作实践中、电影评论中、电影教育中,故事和戏剧性被轻视,甚至是嘲笑和蔑视。20年过去了,现在中国电影开始市场化,需要商业片,但报应来了,20年的去戏剧化让中国电影已经不会讲故事。

    现在大家说到国产电影烂,就骂总局。这事总局当然有很大的责任,限制太多,很多东西不能拍。不过要是总局真的不管,国内的这些导演真的能拍出大家新闻乐见的好电影来?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不信。我们用二十年的时间丢掉了讲故事的能力,我们可能要二十年才能把这种能力找回来。

    我们北电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最近准备联合日本大学、韩国中央大学创立亚洲电影学院,集中我们三方的优势,培养年轻导演。就是希望缩短这个时间,不要等二十年才找回讲故事能力!”

    在场学生喜欢看电影的不少,也经常因为国产烂片而破口大骂,骂过导演,骂过总局,也骂过中国电影不会讲故事。现在听完张然的话恍然大悟,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中国导演不会讲故事了,为什么会丢了讲故事的能力。

    “其实不只是电影、表演这样,美术界、文学界等等都是如此。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对国外任何新品种、观念全部都搬用过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