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8章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第2/3页)
不管是自耕农也好,佃户也罢,是不是不配住豪宅,不配吃酒肉?
是不是什么时候都应该自己想想,是不是偷懒,是不是祖辈,是不是没抓住机会?
要知道,整个的民众整体,他们创造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他们所得到的回报!
曹丕等人将这称之为大局,称之为必要的牺牲。
可是城下那些并凉武夫,此刻正在做的,却是经史典籍中描绘的,理想化的『仁政』之举。
骠骑军正在用自己的军粮,喂养曾经是『敌城』的百姓。
骠骑军在用严明的军纪,保护和恢复邺城南城被毁坏,显得无比脆弱的秩序。
他们在用有限的资源,试图重建生活的希望。
这行为本身,比任何慷慨激昂的檄文都更具冲击力。
陈群他可以用『虚伪』、『收买人心』、或是『难以持久』来贬低这种行为,可以在曹丕面前用『耗其粮草』的战略来解构之,但他内心深处明白,这种骠骑军展现出来的姿态,其本身所具有的道义力量,正在一点点侵蚀着北城赖以坚守的根基……
不仅仅是物理的城墙,更是人心的壁垒。
陈群其实明白他们失败在什么地方了,只是他们不愿,不敢,不想承认。
为了证明他们『没错』,陈群已经派人偷偷混进了南城……
准备趁着骠骑军在某些事情上做不好的时候,挑事生非,但是陈群没想到的是,赵云和张辽,并非是大汉传统意义上的军将!
最为明显的区别,赵云和张辽都具备治民的能力!
周代卿大夫时期,军事民政是合一的,开始分开来的初期转折点是在战国。商鞅在秦国推行郡县制时,郡守管民、郡尉治兵,已经出现文武分工,但全国性制度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刺史监察郡国,开始形成军政互不统属的体系,但制度并不彻底,特别是在边境和特殊时期,太守依然可以领兵。
到了东汉初年,为了钳制并凉,山东开始加强了文治,贬低武夫。
东汉末年时期,桓灵二帝又放开了『刺史』、『州牧』的权柄,又重新强调『军政合一』,但是效果么,除了给野心家增光添彩之外,没有起到对大汉社稷提供什么续命的效果。
所以陈群就想当然的认为,赵云也好,张辽也罢,对于处理大量人口的问题没有什么策略……
什么?幽州?
幽州的人口数量能和冀州相比么?
而且邺城南城集中了三万左右的民众,稍微有些问题处理不好,都不会是小事,也不是什么吃点瑞士卷就能恢复过来的……
可陈群万万没想到,骠骑军其实在处理这种类型的问题上,并不陌生,而且关键还不是赵云和张辽,而是骠骑军中的军校等中低层的士官,以及底层的兵卒,在处理类似问题上有了充足的经验!
骠骑军免费的给予了南城民众百姓生活保障,自然需要建立起严格的制度进行保障,而所有的制度都是从户籍上延伸开的……
一名骠骑军校按刀立于登记点旁,用洪亮的声音宣布,『奉军令,即日起,恢复大汉户籍旧制!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尔等需自行推举信得过的伍长、什长,报官备案!自今日起,同伍同什,互相监察,互相担保!』
其实这个『伍什制度』并不是大汉首创,而是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是建立了,在西汉之时也是沿用,直至土地被兼并,自耕农大量失血变成佃户或是奴隶之后,这种制度自然就没有了基础,也就败坏了。
『口粮田亩,皆根据户籍统一发放,合并管理!』军校顿了顿,目光扫过周边的邺城民众,加重了语气,『若有奸细混迹其中,或有不法之徒作奸犯科,一经发现,同伍连坐!知情不报者,同罪!举报属实者,赏!赏格在此!』
军校他指了指旁边立着的一块木牌,上面明确写着赏赐的粮食或布帛数量。
这是在封建时期,基层管理中行之有效的什伍连坐制度。
在此刻的邺城南城,显示出它严酷而高效的一面。它像一张无形的大网,随着户籍登记的推进,迅速在南城编织起来。
虽然没有那么快就能见效,但是至少从现在就开始编织罗网。
为了对冲严格户籍制度带来的负面影响,骠骑军也带来了新生的希望。
在南城边缘一处刚刚清理出来的空地上,锅釜被架了起来。
为了避免产生拥堵和踩踏,根据市坊的不同,分配了不同时间段的施粥地点。
骠骑军特有的大号铁锅,在干燥的柴火舔舐之下,开始散发食物的香味。
面对骠骑军的各种要求,甚至是要清理卫生……
邺城百姓民众半喜半忧,但是至少他们的注意力都被集中在了眼前的食物上……
有吃的,可以活下去,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邺城南城的百姓民众看见了希望,可是骠骑军的后勤文吏们,却面临一场极为艰巨的考验——
如何用有限的粮食,喂饱这满城的饥肠辘辘?
当登记造册、编立伍什的消息传开后,跟随着食物香气,邺城之中的百姓民众,小心翼翼的探出头来,向着指定的登记点汇聚。
他们大多数都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眼神中充满了对未知命运的惶恐,对于战争的畏惧,但『分粮分田』的诱惑实在是太大,如同黑暗中的一丝微光,驱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