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58章:给小白鼠们加buff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58章:给小白鼠们加buff (第2/3页)

的因素太多了。

    如果将日本的车脆不脆,坑不坑的问题先放在一边。单说成本控制,怕是就连德美两系加起来都难及其项背。

    原因?

    国情也好,开发概念也罢,都是各方因素夹在在一起才形成的。

    日本这个国家不大,但是人口众多。直接点儿说,就是小日本弹丸之地,国土之内除了白银资源还算说得过去之外,除了渔就是鱼。

    这种国情就决定了他们的制造习惯。

    在很多的车型上,日系已经将“省”这个字用到了极致。

    举两个栗子;

    比如车身钢板、如果说某款车要求城中量是一吨,钢板的最低要求是2公分,那么日系企业绝对不会把这块钢板做到1.9。但是,他们也绝对不会做到2.01——这是就是丰田模式。

    再比如车辆耗损这一块、按照德美两系的标准,就是尽量让车辆的使用时间长一些。但是日系不会,按照他们的思维,一个家庭用车的平均更换年限比如是八年,那么他们的所有零件都会按照八年的这个使用期来设计。保证前八年尽量不出问题,等到八年之后车开始出现问题的时候,也就该更换了。

    就是这种思维,决定了日系车强大的管控体系。而他们制造出来的车,也正好切合了家庭经济车市场的用车需求。

    所以说,不管你承不承认认可不认可。在中华汽车市场用销量证明了自己的日系车,已经给这一块市场制定了标准。

    而正是这种标准,决定了规模太小或成本控制能力不强的企业,无法与之抗衡。

    所以在李凡愚看来,在没有将内功修炼到一定程度,光拿着技术去死磕,会在这个市场上扑的很惨很惨。

    要知道,家庭经济型车的用户,其实是不在乎什么动力啊操控啊,技术啊什么的。只要车省油,不坏,开着还算舒服,就已经能满足了他们大部分的需求。

    虽然自己不准备做,但是现在在忽然掀起的造车热大潮之中,却并不妨碍李凡愚试试水。

    当然了,用正信的资源去试水可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正信的每一条生产线,现在都在分分钟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