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2 纽约收获 (第2/3页)
……
但大部分人总是想当然地否认这些可能性。比如说,不工作的话,没有钱,没有钱就要饿死了;比如说,人人都想要出去旅游,可是旅游需要花钱,还需要时间;再比如说,享受生活需要态度,但工作的繁忙和生活的压力却让人根本没有办法静下心来。于是,他们想当然地成为生活的奴隶,走上一条“众望所归”的道路,社会主流上每一个人都会走上的道路。
生活存在着无数可能性,但在自己主动尝试之前,这些可能性都是不会实现的。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西方的间隔年。所谓的间隔年,就是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工作之前,给自己一年时间,到世界各地旅游,以自己的双脚去窥探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然后寻找自己、积累经验,找到自己内心的追求,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过渡。
这群毕业生们,在上路的时候,他们的身上往往没有钱,又或者只有少量地资金,根本不足以支撑一整年的环游世界旅行。但他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呢?一边旅游一边打工,参加国际组织的志愿者活动,以沙发客的身份结交朋友,徒步旅行加上公路便车的方式……诸如此类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学会团队合作,学会接触陌生人,学会面对危机,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学会敞开胸怀,拥抱不同的文化。当间隔年结束的时候,有的人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于是义无反顾地冲刺;有的人则依旧处于迷茫中,但至少他已经见识过了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也将有所变化。
间隔年对于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来说,重要性是难以估量的,因为许多生活的知识,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心灵鸡汤里也看不到。那么,经历了间隔年之后,这些毕业生们可以顺利找到工作吗?可以顺利回归生活吗?答案是肯定的。
许多跨国的大型企业都十分鼓励应届毕业生开启自己的间隔年,甚至有一些企业明确要求,拥有间隔年的应届毕业生优先录取。比如说谷歌就是如此。
伴随着时间的推进,现在越来越多进入社会工作多年的职场人也开启了自己的间隔年。他们选择辞职,重新充电,寻找自我,然后再次回归生活。资金不是问题,时间不是问题,生活也不是问题,重点从来不在于那些未知的困难,而在于战胜困难的勇气、面对困难的信心。
尝试了之后,也许会有改变,也许不会,但如果不迈开脚步,那些所有的“可能”都永远只是“不可能”。
就好像陆离一样,如果当初因为畏惧和未知,他选择转手卖掉了榉木牧场,那么他现在的生活也就截然不同了。他不确定自己是否可以拿到“纽约时报”的工作邀请,但可以确定的是,他绝对不会在一年之内将自己的资产翻三倍。
“纽约时报”的短期工作合约,某种程度就是对陆离过去一年生活的认可:匠人系列的开发,文化差异视角之下的美国,以及他最近一直在撰写的系列——网络时代背景之下现代人的焦虑、急躁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