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二十一章 喜、愁(二十张粉红票加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三百二十一章 喜、愁(二十张粉红票加更) (第3/3页)

的田也越来越少。以至于兵也越来越少。后来东征抽调了一大半兵丁。要不死在了辽东,要不就被编入天武军。

    后来再次征兵,因为无田可授。便只好变为国家出一部分饷银,再免一部分税。那样兵源还是严重不足,倒是又给了那些将领们一次吃空饷的好机会。

    现在,除了升州(后来的金陵)驻守有大军,军制也比较完整。其他各地的折冲府都是不满员的。

    如此一抽调等于把他们迁去西北,往后还不知道还不知道能不能回来。那时的江南虽然不如长安、洛阳。却也是六朝故地,很多人的家里都是晋朝永嘉南渡的时候迁过来的,虽然后来被编入了军户,也有被调去打仗的时候,但家一直也没有离开。

    日子过得虽然贫苦,却舒舒服服的,养蚕织丝也是一个家庭重要的收入,忽然说要把全家搬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这让他们难以接受。更何况西北常有战事,在江南人眼里,突厥人就如同凶神恶煞一般,若不是想要凭借军功发家的人,谁愿意去那个地方。

    西北大军中同样有很多人不满,上层军官因为这次巨大的变动已经换了不少,这次并不涉及调动,而中下层的军官则要带队到新的驻地,在西北这个破地方戍边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何况这边是关卡,很多商人要通过这里去和突厥人交易,他们虽然不像上层那样能捞很多油水,但好歹能沾点油星,这些年大战很少,小战不断,军功也积累的快,不过上边的人倒了,往后自己在这前途也不好,他们虽然满心抱怨,但也只是抱怨抱怨。

    但士兵们就不一样了,因为西北的土地贫瘠,人们要共同劳作才能获得更多的收益,又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这里不管世家大族还是庄户人家,宗族观念都非常的强。各军户的男丁被编入军中各部,而西北大军人数最多,不可能整体迁移到某个地方,而是按照上头的安排,分别迁往各地,等于说许多家庭都被强行拆散。这让他们很是不满。

    于是几个要调防的军中出现了大规模的逃逸事件。

    皇帝接到下面的奏报,请求换防暂缓,大怒,觉得是下边的人故意不服从调度,给他弄鬼,他如今终于手握大权,内廷外朝没有再敢跟他较劲的人,登基十八年终于手握大权,他再不愿意听那些诡辩的借口。

    因此皇帝下诏要求换防继续,并且严惩偷跑的兵丁,斩首不贷,并且要求必须按照规定时间到达新的驻地,还将上书劝谏的臣子予以贬斥,以示自己的决心。

    于是各地折冲府又开始追捕逃兵,光敦煌一地斩首逃逸兵丁就达二百多人。

    公开处决逃兵,大军震怖,这些人也只好乖乖的调防。

    总之,换防的事情闹得各地军府百姓都不安生。江南各府虽然最后按照旨意去了西北,但是还是没有办法达到满员。皇帝也为此事极为生气,但却毫无办法,因为这并不是一两天积存下来的问题。现在的将领能把手头的兵带好就不错了。

    皇帝很想下旨征兵,但是户部一个劲儿的哭穷,而之前他花内库的钱太凶,又是修宫殿,又是征辽,现在内库也不是很充裕了,何况天武军重新收编之后以不再属于府兵,军饷负担沉重,全都有内库负担。

    皇帝也知道现在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影响了国库的收入,但是他心里很清楚,那些世家贵胄之所以在他设立内廷,一手控制朝政的时候,没有拼了命的反对,就是因为他废止了长公主那套“摊丁入亩”的政策,钱,是他迫切需要的东西。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