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235章 9秒58也不怎么样!又该你了,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2235章 9秒58也不怎么样!又该你了,苏 (第3/3页)



    此时1.7m/s的顺风并非主导因素,核心的“零损耗传导”才是让他步长继续增加。

    每一步的力量利用率比50米前提升近15%!

    砰砰砰砰砰。

    60米!

    60-70米是博尔特送髋技术的巅峰,其核心原理是通过“水平送髋”而非“垂直抬髋”,在不牺牲步频的前提下放大步长。

    之前博尔特的送髋常伴随髋关节向上抬升,导致身体重心上下波动,既增加能量消耗,又影响步频稳定性。

    现在。

    博尔特的送髋完全遵循实验室给他做出来的“水平轨迹”。

    本质是利用髋关节的屈伸与核心的侧向扭转,实现“髋部前后滑动”。

    从解剖学角度看,他的臀中肌与阔筋膜张肌在此阶段精准发力。

    左髋前送时,右侧臀中肌收缩,将骨盆向左侧拉,避免髋部向上抬升;右髋前送时,左侧臀中肌接力,维持骨盆水平姿态。

    腰腹两侧的腹外斜肌交替收缩,带动髋部做“小幅度侧向扭转”,让送髋动作与摆臂形成“对向协同”。

    左髋前送时,左臂后摆,右臂前伸,借助上肢摆动的惯性进一步拉动髋部向前。

    减少送髋所需的能量消耗。

    技术细节展现出来就是——

    他的髋部前后摆动幅度稳定在20厘米,且摆动轨迹与地面平行,重心上下波动幅度不超过3厘米,远低于其他选手的8-10厘米。

    这种“低重心水平送髋”让他在步长保持同时,步频仍能维持,以此实现“步长最大化、步频稳定化”的最优解。

    此时他的快肌纤维进入“极致调动”状态,肌纤维收缩速度达到80次/秒。

    确保每一次蹬地与送髋都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

    脚掌与地面的接触时间缩短至0.08秒。

    逐渐接近人类生理极限。

    这个时候。

    其实加特林就已经被瞬间甩飞。

    因为博尔特这里爆发的威力。

    相当的恐怖。

    或者说加特林从来没有想过人类的极速能爆发到这个程度。

    70米。

    博尔特的身体已处于“极速应激状态”,此时的核心技术原理是神经对肌肉的精准控制,避免因疲劳导致动作变形。

    人体在高速运动中,肌肉易出现“过度兴奋”或“局部疲劳”,导致发力节奏紊乱,而博尔特现在通过长期训练,形成了“神经肌肉协同记忆”。

    大脑运动皮层提前预判动作需求,向肌肉发送“精准指令”,让参与发力的肌群,臀大肌、股四头肌、核心肌群按固定顺序收缩,不出现多余的肌肉代偿。

    这个就是科学化体育的用处。

    没有详细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没有强大的科学设备分析采集数据制造新的模型。

    光靠肉眼惊艳,绝对做不成此事。

    因为这里面需要的精度和突破点越来越难以捕捉。

    没有强大的科学设备,你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这也就是为什么博尔特在米尔斯手上,这个问题就像是无解。

    不是米尔斯的水平不行,只怪牙买加那里没有这么先进的科学运动理论指导体系更没有堪比美国这边的运动科学实验设备与实验室。

    米尔斯又不是苏神,是重开回来的。

    他能做到的。

    就是现在这样的极限。

    其余的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没有这些先进的东西,光靠米尔斯的经验和肉体凡胎的眼睛。

    已经无法再继续破译速度的密码。

    无法再让博尔特这个所谓的人类最伟大的运动标本。

    更进一步。

    不过现在这个问题似乎解决了。

    事实证明,博尔特接受了更加科学体系的加持,的确是会变得更强。

    上限更高。

    以往难以突破的东西。

    现在都成了手到擒来的脚下之路。

    这……

    怎么能在极速上爆发这么快?

    而且前面跑成那样,他的后面是怎么继续维持的呢?

    而且似乎博尔特比以前跑的还要轻松。

    这一些米尔斯当然难以想通。

    因为技术表现上,博尔特现在的蹬地力度不仅仅没有提高。

    反而开始逐步下调。

    从峰值下调10%。

    但发力节奏不变。

    膝关节屈伸幅度稳定在140°,踝关节蹬伸角度保持一致,没有因力度降低出现“蹬地无力”。

    摆臂时,三角肌与肱二头肌的收缩强度同步减弱,肘部夹角固定在80°,摆臂轨迹紧贴身体两侧,既减少风阻,又避免上肢过度发力影响核心稳定。

    这种“主动降力不降节奏”的调整,本质是神经控制肌肉“按需发力”,将能量消耗集中在“维持步长与步频”上,而非“追求更高爆发力”。

    这是那边实验室通过科学模型计算出来的博尔特突破轨迹。

    你如果没有这些科学模型辅助进行判断,光靠人的脑子。

    一辈子也做不出这么精细的水平。

    同时,他的呼吸与动作形成“精准同步”,吸气时胸腔轻微扩张,呼气时核心肌群顺势收缩,借助呼吸节奏进一步稳定躯干。

    这种新的“呼吸-动作协同”减少了胸腔起伏对核心刚性的影响,让他在极速下依旧能保持动作的一致性。

    从50米到70米,博尔特的“极速状态”是技术原理的具象化。

    核心刚性传导解决“力量损耗”,水平送髋技术破解“步长与步频矛盾”,神经肌肉协同维持“动作稳定”,三者迭加。

    再结合他快肌纤维占比高、跟腱弹性好的生理优势,最终成就了超越“人类极速”的震撼场面。

    这并非单纯的“爆发”,而是“技术设计适配生理极限”的必然结果。

    到了这个时候,米尔斯才彻底相信。

    未来的运动是属于科技,属于科学,属于科技加科学的运动。

    以往那种一个天才教练带着运动员就能够无限突破的时代。

    在他这里。

    就已经是最后的光辉。

    如果博尔特没有遭遇到苏神。

    那也许这个神话故事还能持续更长时间。

    只是可惜,苏神是一个活了两辈子的人。

    那么这个神话就已经是提前走到了尽头。

    砰砰砰砰砰。

    砰砰砰砰砰。

    快肌纤维在此时炸开到极致,肌腹收缩的频率突破80次/秒的阈值,小腿肌肉的颤动快得肉眼无法分辨。

    脚掌与跑道的接触时间缩短。

    像“点地即飞”。

    每一次蹬伸都像在给速度“加码上膛”。

    看台上的教练团队攥紧了计时器,屏幕上的瞬时速度跳到45.2、45.5,还在往上冲——

    博尔特的手臂摆动幅度反而缩小,肘部夹角锁在80度,紧贴身体两侧切割空气。

    他知道,此刻多一分多余动作,就少一分冲46的力道。

    是的。

    他们要博尔特做的就是这一点。

    稳定住极速可以冲击每小时46公里。

    也就是10米的瞬时速度。

    起码达到0.785。

    12.74米/秒。

    这样就能大概充到46km/h。

    砰砰砰砰砰。

    砰砰砰砰砰。

    他的肩膀第一次微微晃动,不是累的,是速度太快,连神经肌肉的协同都在极限边缘。

    可他的核心瞬间补位,腹直肌再绷一分,硬生生把晃动压了回去。

    就仿佛此时的他,已经不是在“跑步”,是在“驾驭速度”。

    跑道在他脚下成了流动的光。

    45.8,45.9……的瞬时读数闪现在的博尔特团队的电脑屏幕上,离46仅差0.1。

    然后。

    将其达到。

    46。

    整个体育场陷入诡异的安静。

    所有人都在盯着他的背影,忘了呐喊,忘了呼吸。

    因为博尔特在这里的极速。

    太过于恐怖。

    已经完全把加特林。

    压爆了。

    就这么一个10米分段。

    快速把加特林拉开了两个身位。

    这个视觉上的场面。

    简直是刺激到爆。

    加特林。

    完全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操作。

    面对这样恐怖的速度。

    他可没有苏神那么自如。

    顿时感觉自己的节奏难以在稳住。

    完全被带崩。

    只能目送博尔特,不断拉开差距。

    刚刚心里还幻想着自己是不是能够离鱼跃龙门。

    就这一下。

    一个10米分段。

    连一秒钟都没有。

    就被。

    博尔特。

    狠狠一巴掌扇回了现实之中。

    砰砰砰砰砰。

    “博尔特,啊啊啊啊啊啊,就像是开了加速器,已经是完全拉开了加特林!”

    “他甚至已经开始放水了!”

    “9.55……9.55!!!!!”

    “放水9秒55啊!!!!!”

    “世界的WL!”

    “再次回到了黑色闪电的手里!!!”

    至于加特林后面跑出来的成绩,9.81。

    卡特的9.83。

    盖伊的9.85。

    布莱德曼的9.88。

    都因为前面那个超级成绩。

    显得黯然失色。

    黯淡无光。

    博尔特跑完之后。

    又是和苏神一样的场面。

    继续接力回去。

    这个时候摄像机都已经是学乖了,马上凑过来。

    主动让博尔特敲击。

    梆梆~

    博尔特用自己的食指敲了敲摄像机的镜头,几乎没有多大的喘气,居高临下看着道:

    “苏,9秒60的确是不怎么样。”

    “但是9秒58也差不多。”

    “在我眼里这两个成绩没有区别。”

    “那么现在。”

    “又轮到你了。”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没有之前的得意。

    就是这样静静的看着摄像机的镜头。

    透过屏幕传递出来的威严感。

    却远胜之前的自己。

    或者说这个博尔特。

    才是大家印象中该出现的那个博尔特。

    速度之王。

    就该如此。

    本就不敢嘻嘻哈哈。

    才对吧。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