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269章 鸟巢开枪!项目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2269章 鸟巢开枪!项目开始 (第3/3页)

“缓冲与发力的无缝对接”。

    砰砰砰。

    一是着地缓冲的弹性控制。

    下栏时,谢文君的摆动腿先着地,着地位置距离栏架约1.4米,这一距离能让他在着地后快速进入下一步蹬地阶段。

    着地瞬间,前脚掌先接触地面,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依次进行弹性缓冲,三个关节的缓冲角度分别为110度、100度、90度,形成“三级缓冲”机制,将腾空后的冲击力逐层吸收,避免对身体造成损伤。

    同时,缓冲过程中下肢肌肉处于“预拉伸”状态,为后续的蹬伸发力储备弹性势能。

    砰砰砰。

    二是蹬地发力的快速转换。缓冲结束后,谢文君的下肢肌肉迅速从拉伸状态转为收缩状态,进行蹬地发力。

    蹬地时,以踝关节为支点,小腿三头肌快速收缩,推动身体向前。

    膝关节伸直,股四头肌发力,将身体重心向前上方推送。

    髋关节伸展,臀大肌协同发力,进一步提升推进力。整个蹬地发力过程仅持续0.15秒,展现了肌肉收缩的快速反应能力。

    从技术动作来看,现在他的蹬地发力与下栏缓冲形成了“无缝衔接”,缓冲结束的瞬间即启动蹬地,没有任何时间间隔,确保了栏间节奏的连贯性。

    砰砰砰。

    三是栏间步频的稳定保持。

    在8个栏间区间中,谢文君始终保持“3步过栏”的节奏,每一步的步长稳定在2.8-2.9米之间,步频维持在每秒3.8-3.9步,栏间跑的平均速度达到每秒8.5米。

    这种稳定的栏间步频,让他的身体形成了规律的运动节奏,减少了能量消耗,同时也便于他在比赛中观察对手状态,及时调整竞技策略。

    即使在中间栏架阶段遇到轻微的节奏波动,他也能通过微调步长,误差不超过3厘米,快速恢复稳定节奏。

    这里展现了极强的栏间节奏控制能力。

    起码在预赛的时候。

    他还是很快取得优势。

    “谢文君表现不错!”

    “保持住前三!”

    “不断前进,不断前进,第二了!”

    男子110米栏的最后一个栏架到终点线的距离为14.02米,这一阶段是冲刺技术与体能储备的综合较量。

    谢文君在完成第10个栏架的跨栏后,迅速进入冲刺阶段,其技术动作在保持前期稳定性的基础上。

    呈现出“全力释放、精准把控”的特点,将自身的竞技潜能发挥到极致。

    最后一栏的跨栏质量直接影响冲刺阶段的速度发挥,谢文君针对这一关键节点进行了技术优化。与前9个栏架的跨栏动作相比,他在最后一栏的起跨攻栏环节呈现出两个明显调整。

    一是起跨蹬地力量的适度提升。考虑到冲刺阶段需要更强的水平推进力,谢文君在最后一栏的起跨蹬地时,下肢肌肉的收缩强度比前几栏提高了约10%,蹬地功率峰值达到3000瓦,通过增加蹬地力量,让腾空时的水平速度提升至每秒8.8米,为冲刺阶段奠定更快的初始速度。

    从技术动作来看,他的起跨腿蹬地时的膝关节伸展角度达到170度,比前几栏增加了5度,更大的伸展角度让肌肉收缩的行程更长,从而产生更强的发力效果。

    二是腾空轨迹的小幅调整。为了缩短最后一栏的腾空时间,让冲刺阶段更早启动,谢文君将最后一栏的腾空轨迹进一步压低,身体重心最高点距离地面约1.25米,仅比栏架高出18厘米,腾空时间缩短至0.35秒,比前几栏减少了0.03秒。

    这种小幅调整既保证了过栏的安全性,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时间损耗,体现了他对不同比赛阶段技术需求的精准判断。

    下栏推进环节,谢文君的技术动作更加紧凑高效。着地时的缓冲时间缩短至0.1秒,比前几栏减少了0.05秒,缓冲结束后立即启动蹬地发力,蹬地发力的速度比前几栏提升了8%,通过“短缓冲、快发力”的技术组合,快速将跨栏后的动能转化为冲刺速度。

    此时,他的上半身略微前倾,倾斜角度从栏间阶段的20度增加至25度,通过增大身体前倾角度,进一步减少空气阻力,提升冲刺效率。

    进入纯冲刺阶段,最后一栏下栏后至终点线。

    谢文君的技术核心从“栏间节奏把控”转向“全力速度释放”。

    其技术动作呈现出“爆发性、连贯性、稳定性”的三重特征。

    从腿部动作来看,他的步频与步长实现了最优匹配。冲刺阶段的步频提升至每秒4.2步,比栏间阶段提高了0.4步,步长则保持在2.9米左右,通过“高频次、大步长”的组合,让冲刺速度持续攀升至每秒9.2米。

    观察其蹬地动作,前脚掌着地后,踝关节快速跖屈,膝关节与髋关节迅速伸直,形成“三关节协同蹬伸”的发力模式,这种发力模式能最大限度调动下肢肌群的力量,将肌肉能量高效转化为推进力。

    同时,他的小腿摆动幅度明显增大,摆动腿蹬离地面后,小腿快速向大腿折迭再向前伸展,折迭与伸展的循环速度达到每秒2.1次,通过加快腿部摆动节奏。

    上肢动作在冲刺阶段发挥了重要的平衡与助力作用。谢文君的手臂摆动幅度比栏间阶段增加了约20厘米,摆动速度提升至每秒4.8米,手臂以肩为轴进行前后大幅度摆动,摆动方向与腿部蹬地方向保持一致,通过手臂的惯性带动身体向前推进。

    此时,他的双手呈半握拳状,肘部弯曲角度稳定在90度左右,这种姿势能减少手臂摆动时的空气阻力,同时让肩部肌肉保持放松,避免因过度紧张导致动作僵硬。

    观察其肩部状态,始终保持水平稳定,没有出现左右晃动或上下起伏的情况,通过核心肌群与肩部肌肉的协同发力,确保上肢摆动与下肢蹬地形成完美的力学协同,最大化提升冲刺效率。

    “谢文君!”

    “压线!”

    “应该是小组第二!”

    “看看最后成绩。”

    杨剑看了看导播给出的最终成绩,立刻高呼——

    “谢恩·布拉斯瓦伊特,小组第一13.28。”

    “中国选手谢文君13.35,小组第二!”

    “直接晋级!”

    “牙买加选手奥马尔·麦克莱奥德第三13.43……”

    “刘祥你怎么看?”

    “表现不错。”刘祥笑道:“他现在已经比以前成熟了很多,你看看慢镜头回放,最后下来之后可以从容的保持速度,不去浪费体能,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错了。”

    “在大赛里面可以发挥成这样,说明他对于整个比赛是有规划的。”

    “还是很期待接下来的比赛。”

    “是的,这也算是短道项目的开门红。”

    “希望其余选手,可以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

    “在鸟巢释放出最好的自己!”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