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8章 极限晋级!熟悉的场景熟悉的味道 (第2/3页)
不过……
这对于来自于二沙岛的韦勇丽,却不是个大问题。
他早就做了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并且这么多年一直都在国际上比赛。不说取得的成绩有多好,但起码已经逐步适应了国际比赛的竞争节奏。
以及。
也更让她明白,自己在国际比赛中所处的一个大致位置。
有了这样一些之后。
调整起来就更加容易。
20米。
韦勇丽采取肌肉收缩与地面反作用力精准同步。
下肢肌群的收缩时机与地面反作用力的峰值完美重合——让自己在肌肉的向心收缩期恰好对应地面反作用力最强的时刻,使肌肉收缩产生的能量能100%转化为身体前进的推进力。
尽量减少出现出现因“激活-收缩”相位差导致的能量浪费。
做到了这些方面的时候,韦勇丽的下肢蹬地的力量就可以变得强劲而持续。
就好像是。
每一步都能将身体向前推送出更远的距离。
速度稳步,逐渐的提升,慢慢至接近个人最大速度的水平。
25米。
虽然观众的目光都没有在她的身上,不过这并没有影响他。
她本来也很清楚自己该做什么。
作为一个下位者。
你在跑出了惊人的结果之前。
很难得到大家的关注。
所以在此之前,只需要全力以赴。
好好的达到自己的战术目标即可。
砰砰砰。
关节自由度动态调控维持高效发力节奏。
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伸展与弯曲动作保持高度同步,三者的运动节奏协调一致——髋关节伸展时,膝关节同步伸展,踝关节快速蹬伸,形成一条完整的“发力链条”,使下肢蹬地的力量持续、稳定地传递至全身。
同时,上肢摆臂的角速度与下肢蹬地的角速度保持完美匹配。
摆臂幅度稳定在最佳范围。
空气阻力被控制在最低水平。
确保身体在高速前进中受到的阻碍最小。
最后就是即将到达加速区和途中跑的衔接点。
韦勇丽开始让全身体能得到高效利用。
什么叫做让全身的体也能得到高效利用?
其实就是把前期“弹性预载”和“动态耦合”机制的优化。
使得整个加速阶段的体能消耗显著降低。
核心肌群的能耗减少,下肢肌群的发力效率提升,上肢肌群的摆臂动作更加节能。
此时施展者的身体就会相对而言,姿态稳定而舒展,躯干直立,头部正直,整个身体如同一道流畅的线条,在赛道上快速推进。
等于说是——
既保持了高速,又为途中跑,甚至是后程冲刺保留了一定的体能储备。
好歹她也到了一个精英级别。
也是能够打开11秒的选手。
如何把细节做得更完善?
韦勇丽应该自己心中有把尺。
35米。
她的身体姿态越发直立,躯干保持中立,核心肌群维持着适度的刚性,既保证了力链传导的稳定性,又为呼吸和身体微调保留了必要的灵活性。
上肢摆臂动作进入自动化的高效循环——双臂以肩关节为轴,在矢状面内做大幅度、快节奏的前后摆动,肘部夹角在摆动过程中自然变化。
前摆时略小,后摆时略大。
摆臂轨迹流畅。
与下肢蹬地的节奏保持着完美的“1:1”耦合。
这种协同不仅产生了持续的推进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摆臂的角动量,有效抵消了……下肢蹬地时产生的身体扭转力矩。
使身体始终沿直线前进,风阻系数被控制在极低水平。
40米。
她的下肢动作展现出极高的经济性与节奏感。每一次蹬地都短促而有力,踝关节的弹性回弹高效,脚掌从落地到蹬离地的时间极短,形成了“快速缓冲-强力蹬伸”的连续循环。
步频与步幅达到了理想的平衡点,步频虽高,但步幅并未因此受限,反而因摆臂的协同和髋部的充分打开而保持在较大水平。
这种“高步频+大步幅”的组合,是其“动态耦合”机制在途中跑阶段的集中体现,确保了速度能稳定在高位,而能量消耗却远低于之前传统技术的选手。
在国际上。
也是领先水平。
至于其余人,第一的鲍伊这位名将凭借强大的绝对爆发力,在30米后开始展现其后程优势。
她的步幅巨大,每一步都能覆盖更远的距离,试图通过步幅优势来弥补前期因重心调整缓慢而落后的差距。
不过细看一下也有负担。
比如说为了维持巨大的步幅,她的身体前倾角度不得不比优化型选手更大,这导致了更大的空气阻力。
同时,她的摆臂动作虽然有力,但幅度较大且存在轻微的横向晃动,进一步增加了风阻。
更重要的是,前期“身体波浪式抬起”过程消耗了大量体能,使得她在途中跑阶段的速度衰减率明显高于韦勇丽。
她的面部表情一直有些紧。
呼吸节奏也略显紊乱。
每一次蹬地都像是在拼尽全力。
当然。
她的天赋更好。
更好的生理天赋,匹配上没那么好的技术,身体机能更强的话,也能够跑得更快。
到底竞技运动还是要比拼身体的。
身体是最基础的砖石。
另一位巴普蒂斯特则处于第二位置,她同样拥有出色的后程爆发力,步频极快,试图在节奏上压制对手。
她的技术介于传统与优化之间,启动阶段的重心高度略高于鲍伊,但仍低于韦勇丽这种科学优化型选手。
她的加速节奏很快,但在30米后,由于核心稳定性略逊,身体出现了轻微的左右晃动,导致力链传导效率下降,速度提升开始放缓,被硬实力更强的鲍伊逐渐拉开差距。
巴普蒂斯特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她试图通过再次加大步幅来反超,但这导致她的动作开始出现细微的变形。
但是短跑这个行业,可不是说你只是,用力就行。
蹬地发力的角度不再那么精准。
地面反作用力的水平分量占比有所下降。
等等因素。
就让你的速度虽然表面上仍在提升。
但提升的幅度已不如前面的鲍伊。
砰砰砰砰砰。
砰砰砰砰砰。
鸟巢这边的天气一直比较给力。
不像莫斯科那么阴雨连绵。
50米过后,100米赛道进入真正的“极速区”。
这是运动员个人最大速度的集中展现阶段,也是技术稳定性、身体协调性与能量控制能力的终极考验。
此时,赛道上的竞争已从“加速追赶”转为“极速维持”,每一位顶尖选手都将自己的技术特点与身体潜能发挥到极致。
因为每一个人能冲到奥运会半决赛的选手,内心中都很明白,在这个百分之一秒都可以决定胜负的时代,速度的细微差异,就能够变相提前最终的晋级命运。
韦勇丽知道这个时候自己应该开大招了。
把自己的这几年的冬训成果完全发挥出来。
不然就只能是等着出局。
躯干:刚性与柔性的完美平衡!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她的躯干保持着“中立直立”的姿态,脊柱如同一根紧绷的钢柱,核心肌群维持着85%的激活度——既不会因过度紧绷导致呼吸受限,也不会因松弛造成力链传导损耗。
胸廓自然扩张,肋骨与脊柱形成稳定的“呼吸支架”,呼吸节奏与步频完全同步。
吸气时膈肌下沉,氧气高效进入肺部。
呼气时腹部微收,为核心刚性提供辅助支撑。
这种“刚性传导+柔性呼吸”的平衡,使她在极速前进中既保持了力链的稳定性,又确保了体能的持续供给,避免了传统技术选手因躯干僵硬导致的“缺氧性速度衰减”。
55米。
上肢:摆臂与蹬地的“角动量共振”。
光是做好一个方面肯定不行。
大赛的决赛要是这么容易进去,早就进去了。
何至于等到现在?
这可是无数亚洲女子选手心中的梦。
韦勇丽。
也不例外。
她一咬牙。
上肢摆臂进入“自动化高效循环”,双臂以肩关节为轴心,在矢状面内做“大振幅、快节奏”的摆动。
这个技术其实她做起来略微有一些缺陷。
但没关系,现在不是考虑这个事情的时候。
前摆时,三角肌前束与肱二头肌协同发力,肘部自然弯曲,手掌从胸前快速向前推送,指尖指向赛道前方。
摆臂轨迹与身体前进方向的夹角仅为5°。
后摆时,三角肌后束与肱三头肌发力,肘部微微打开,手臂向后下方伸展,带动肩胛骨后缩下沉。
每一次都是为下一次前摆积蓄弹性势能。
更关键的是,韦勇丽这里摆臂的角速度与下肢蹬地的角速度完全同步,均为3.5 rad/s。
这就……形成“角动量共振”。
也就是说——
上肢摆臂产生的顺时针角动量,与下肢蹬地产生的逆时针角动量相互抵消。
使身体始终沿直线前进。
没有丝毫左右晃动。
每一分能量都精准作用于水平推进。
错的不错!
韦勇丽自己都感觉到开心。
因为没有什么比大赛里面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更为重要。
下肢动作则展现出“短程快频+大步幅”的完美结合。
这是“动态耦合”机制在极速阶段的核心体现。
也就是说。
蹬地阶段。
后脚蹬地时,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几乎同时达到“完全伸展”状态——髋关节从160°快速展开至178°,膝关节从130°蹬直至175°,踝关节从105°弹伸至178°,三关节的伸展时序差仅为0.003s,形成“瞬间蹬伸”的爆发力。
蹬地时,地面反作用力的水平分量占比高达80%,垂直分量仅20%,几乎所有力量都转化为向前的推进力,没有丝毫垂直方向的能量浪费。
摆动阶段。
蹬离地后,小腿在股二头肌的牵引下快速前摆,膝关节自然折叠,脚掌离地高度仅为12cm,如同贴着地面“滑翔”,最大限度减少了空气阻力与垂直能耗。
摆动腿落地时,脚掌从前脚掌到全掌的过渡时间仅为0.02s,踝关节在落地瞬间快速缓冲,随即通过腓肠肌、比目鱼肌的弹性回弹,立即进入下一次蹬伸,形成“蹬地-缓冲-摆动-再蹬地”的连续弹性循环。
肌肉-肌腱复合体的能量储存与释放效率达到90%以上。
如同永不停歇的“弹簧引擎”。
就是在这里做的事情太多,她有些没有顾及好步频与步幅的黄金平衡。
可哪有什么事情都能做到最好呢?
不错了。
像之前的她。
跑到这里的时候就需要拼尽全力维持自己的极速。
但传统低重心启动技术的弊端在50-70米阶段彻底暴露。
她的“极致速度”更像是“爆发力透支”,每一步都充满了挣扎。
在亚洲和国内赛场上还好说,放到国际赛场上就是一场灾难。
这也是为什么。
韦勇丽在国际赛场上很难出头的原因。
她的团队给他做分析的时候就说得很清楚——
躯干保持着明显的前倾姿态,前倾角度约25°,这是她为了维持大步幅不得不做出的牺牲。
并不是什么主观上的行为。
是不得已而为之。
莫斯科技术中,前期“身体波浪式抬起”消耗了大量核心力量,导致她在极速阶段无法维持直立躯干,只能通过前倾来弥补核心稳定性的不足。但这种姿态使她的身体迎风面积增大了15%,风阻系数高达1.3,相当于在她前进的道路上增加了一道无形的“阻力墙”。
为了克服风阻,她的肩带肌群过度紧张,三角肌前束的激活度达到95%,导致摆臂动作僵硬。
无法形成流畅的角动量。
反而因肌肉紧张消耗了更多体能。
上肢:大力摆臂下的“能量浪费”……
之前更是明显。
摆臂幅度极大,前摆时手臂几乎伸直,手掌超过头部高度,后摆时手臂向后下方伸展,幅度达到身体后侧30cm处。
这种“大开大合”的摆臂虽然能产生一定推进力,但摆臂轨迹存在明显的横向晃动,与前进方向夹角约15°,导致韦勇丽比赛中,大量能量用于克服横向阻力。
更严重的是,她的摆臂与蹬地节奏出现了“时序错位”——由于核心力量不足,上肢摆臂的角速度3.0 rad/s滞后于下肢蹬地的角速度3.3 rad/s。
这样就无法形成“角动量共振”。
身体出现轻微的左右扭转,每一步都有5%-8%的能量因扭转而浪费。
所以,前面的绝大部分比赛,只要全力以赴,跑到这里的时候。
她的面部肌肉都会……紧绷。
颈部青筋暴起。
显然已在全力对抗风阻与身体失衡。
这种“大力摆臂”更像是一种“代偿动作”,而非高效的推进手段。
下肢:更是是发力低效。
比如蹬地阶段。
为了实现大步幅,她的髋关节伸展角度达到180°,但膝关节与踝关节的伸展节奏滞后于髋关节。
形成“髋关节先伸、膝踝后伸”的异步状态。
导致蹬地发力行程过长,地面反作用力的水平分量占比仅为65%,垂直分量占比高达35%。
大量能量用于提升身体高度,而非向前推进。
比如摆动阶段。
摆动腿前摆时,股四头肌过度发力,导致膝关节折叠角度过大,脚掌离地高度达到20cm,空气阻力显著增加。
落地时,由于步幅过大,脚掌落地位置超出身体重心投影点,导致踝关节缓冲时间延长至0.05s,蹬伸启动延迟,步频降至4.2步/s,速度提升完全依赖步幅,而非步频与步幅的协同。
这样的话。
速度衰减。
体能透支。
就是。
必然的结果。
好在。
这些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韦勇丽极速解放之后。
整个人顿时稳住了颓势,并且朝着前面不断接近。
好快的速度!
这速度已经接近六秒爆发第二阶段了。
真不敢想象,接近就已经这么快了,实打实的爆发出来得有多恐怖。
而且之前要是这么跑的话。
躯干晃动中的“力链断裂”。
更不要说。
下肢高步频下的“蹬伸不足”。
好在现在都没有这个问题了。
自然是让她的速度区间稳定在了前四。
“韦勇丽这里做得很不错,她还保持在前四上!”
“甚至已经很接近前面的牙买加选手!”
“如果超过去就是第3位!”
“就有机会!”
是的。
杨剑他们说的没错。
如果能拿到第三。
就很有晋级的可能。
前两名是拼不过了。
那是硬实力的绝对差距。
但是这是个第3名。
还是可以冲一冲。
想到自己居然还能和牙买加的选手,争夺一个小q。
这感觉真是奇妙。
别说她奇妙。
牙买加的这人不也同样这感觉吗?
堂堂上帝赐予的最强短跑血统占比。
牙买加人就是天赋异禀的短跑者。
结果连一个亚洲选手。
还是之前不太知名的亚洲选手都压不住。
这不是搞笑吗?
至于陈娟,就和当年的刘祥似的。
国际上已经有很多人给她安上了血统变异。
基因变异。
这种可笑的说法。
反正每一次有这种特例出来的时候。
都会出现这样的说法。
从没停过。
所以,这才说一个陈娟不够。
希望还需要另外一个人能站在决赛的舞台上才行。
你像现在的男子短跑。
就完全没有这个困扰了。
就是因为站上决赛的舞台人数。
足够多。
多到你什么理论,听起来都是可笑。
甚至极速上来这一段,韦勇丽和她几几乎都已经快到了平行线上。
等于是肉眼都要看不出多少差距了。
娜塔莎·莫里森有些微微发慌。
她其实在今年之前,个人最好成绩从来没都没有突破过11秒。
最好也就是去年的11秒06。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半决赛之前,她也从来没有打开过11秒。
虽然他知道自己这个赛季有实力,但是别人不知道。
韦勇丽这边就是铁了心要把她给干掉。
拿走这一组第三的位置。
因为自己的绝对实力不够。
娜塔莎·莫里森会出现慌张也很正常。
她也不是那种经验特别丰富的选手。
甚至因为牙买加队人才济济,得到的一些国际比赛的锻炼机会,甚至远远不如韦勇丽。
这就给了韦勇丽一些机会。
最后的30米,一定要做好。
通常来说,70米是100米比赛的“战术转折点”。
此前的加速与极速阶段,选手以“速度最大化”为核心目标,而进入最后30米,技术模型需完成从“维持速度”到“精准冲刺”的重构。这一阶段的核心逻辑不再是“如何跑得更快”,而是“如何在速度衰减最小化的前提下,让身体在终点线前实现‘有效位移最大化’”。
而之前这个地方就是韦勇丽在国际赛场上最大的弊端。
通常都是前面70米,还跑得不错。
最后有些顶不住。
即便是前面领先的选手,也会在这里把她反杀。
别看在国内的宣传是启动能力快,保持速度的能力强。
但其实她自己知道。
这个特点只是在国内可以存在。
在亚洲可以存在。
放到国际赛场上。
它就不怎么存在。
所以。
一定要攻克这里。
不然的话,她想要在国际大赛上进入世界前八。
难度太大。
几乎只能凭借运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