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一十九章 【出长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一十九章 【出长城】 (第2/3页)

士兵站在漫长的长城城墙之上与匈奴战斗的场景,有所不同。

    长城的主体并不是防御工事,而是预警体系。

    试问,一道没有纵深的墙,怎么可能是防御工事呢?

    长城本身,并不能够隔绝北方游牧民族的渗透。

    也根本挡不住匈奴大军的进攻。

    那些三四米的高墙,稍微费点力气,便能够翻越过来。

    即便是那些城高墙厚的关口,也大多是在依赖天然的地理优势进行防守。

    和很多人想象中的攻城战,相差甚远。

    长城之上真正起作用的,恰恰是每隔几里地,便设置的一座座烽火台。

    烽火台上常年有哨兵驻守居住。

    这些哨兵平日里担负巡逻检查长城的职责。

    只要有渗透的人,便一定会在长城上留下痕迹。

    发现有人偷偷越过长城,哨兵要立刻上报。

    而一旦有匈奴大军来犯,便立刻点燃烽火。

    有了烽火台的存在,长城不管哪一个点被突破,后面要塞中驻守的大军和机动的骑兵部队,都能够很快感知。

    然后进行驰援。

    以机动部队封堵缺口,或者跟越过长城的敌人作战。

    这就相当于后世的雷达网和水下监听网。

    雷达和声呐并不能够直接防御敌人飞机和军舰的进入。

    但是却能够为己方的战舰和战机,指明目标的方位。

    真正起作用的,还得是机动灵活的战舰和战机。

    所以真正能够克制匈奴的,绝不是长城这么一堵墙。

    而是长城后面构筑起来屯粮屯兵的边城要塞,和数十万精锐的大军。

    出了长城之后,再看不到大片大片的草原。

    大河的湿气,被阴山阻挡,是吹不到这里的。

    这里更多的,是低矮贫瘠的灌木,和半沙化的戈壁滩。

    但是嬴扶苏也看到一些边民在屯边和开垦荒田。

    在视线的尽头,还会有一些分散开,杂乱无章的土房子。

    那些房子很简陋,也很小。

    只能容纳一两个人遮风挡雨,并不像是能够常年居住的宅子。

    这里似乎种的也并不是粟米和冬麦,而是一些谷类和豆类。

    到现在,还没有收成。

    在他的想象中,长城以外,应该就是荒芜的戈壁和狡猾的匈奴部落。

    可是出来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