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百一十九章 发展是让最广大者受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八百一十九章 发展是让最广大者受益 (第2/3页)

理由相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增幅还会有变化,好的变化。

    不仅是他对此充满信心,朝堂重臣们大部分比他还要乐观。

    随着大明、荷兰、英国之间大海战的结束,海上丝路得以恢复畅通和安全,受到英国长达一年封锁的荷兰商船开始陆续恢复原有航线,崇祯二十一年下半年,荷兰商船抵达马尼拉的数量增加了五成,大明商船开往马尼拉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这一势头在崇祯二十二年开始变得更加迅猛。

    与之相对应的是,江南地区对远洋大型商船的需求量猛增,为了抓住时机获取更多的利润,金州造船厂开建了四个大型船坞,在保证大明海军新型炮舰建造水平和质量的情况下,开足马力生产民用商船,但就算如此,仍旧是远远无法满足民用商船的需求量。

    金州造船厂接到的商船订单已经排到了崇祯二十七年,也就是说四年之后了,船厂原有匠人学徒青壮辅工数量,也从最初六百余人猛增到两千多人,船厂面积也是一扩再扩,各种工匠辅工的招工则是每两月便要举行一次,以便更好的应对日益加大的工作量。

    金州这座大明大多数人从未听说过的小城,现在已经成为渤海湾最繁华的所在,城区面积一再扩大,并且正在向船厂所在的渤海东岸延伸着。

    由于船厂各个阶层月薪高、补贴多、开支及时,所以工人和他们的家眷们花起钱来也是大方的很,这也就极大带动了商业的繁荣,金州城以及船厂附近,各种各样的商铺酒楼客栈鳞次栉比、各式各样的旗幡飘荡,来自大江南北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

    很多亲自赶到金州催要自家预定商船的江南豪商以及管事,自然不会放过如此好的商机,于是乎,产自江南的布帛、绸缎、鞋帽、脂粉、针线、糖果等等各色商品便被海船运到此处,在满足金州城消费的同时,再通过陆路向锦州、沈阳以及更北的、正在开发建设中的新城行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