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章 体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变 (第2/3页)
上对温体仁做了一个公正的评价,反对的则是以杨嗣昌、李邦华为主,陈奇瑜因为崇祯八年前一直在地方任事,与温体仁并无瓜葛,所以在这件事上选择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就在朝堂上争议之声不止的情况下,关于温体仁身后事的圣旨却很快从宫中发出,所有争论顿时戛然而止。
所有人也顿时清醒过来:现在这位皇帝可是一直秉持着乾纲独断的风格,根本不受外界舆论压力所驱使,要是再想通过群情汹汹来迫使皇帝在某件事上让步,基本上没有可能了。
文忠,这是仅次于文正、文贞、文成的美谥,前宋时的大家欧阳修、苏轼死后便是文忠的谥号,本朝更是有杨廷和、张居正等几位名臣享有此谥,由此可见这位已故前首辅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朱由检之所以给温体仁如此美谥,就是看重他的“忠”。
人性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阴暗面,温体仁风评不佳也不是空穴来风,但这些缺点相加,都被一个“忠”字给化解掉了。
当然,没有利益关联的“忠”是绝无可能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只有在这些诉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时,别人对你的忠诚值才会处在满格的状态。
不管是大幅度提高官吏俸禄,还是打破身份限制,不拘一格提拔人才,还是以稳定的红利来拉拢高官们,正是这一套套的措施施行下来,所有受益者才会对皇家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忠诚和服从。
朱由检日常在与朱慈烺谈话时,曾经反复强调过这些内容,这才是最为现实和可靠的为君之道,如果他的后代子孙都秉持这个原则,大明想垮掉都难。
还有一点就是,亲民与养廉之间并不是对立关系,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两句话用在百姓身上很贴切,在官吏身上同样适用。
当整个社会绝大部分人都衣食无忧、每天不用再为明日的生计发愁时,丑恶自然会消减,美德则会成为主旋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