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四十四章:稳定与发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四十四章:稳定与发展 (第2/3页)



    听到这些话,刘禅心中已经有了猜测。以糜芳对蛮夷的态度,劳役的处境一定不会太妙。

    “叔父放心,禅又不是没有见过世面,无论情况如何,都是以汉室为上。”刘禅安抚道。

    糜芳恶狠狠地瞥了邓方一眼,邓方不甘示弱地回望。

    两人都不甘示弱。

    糜芳初来越嶲郡,就给邓方捅娄子,他们关系能好才怪。

    现在邓方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自然抱紧刘禅的大腿。

    糜芳带着众人出发,前往矿场。

    春秋战国以后,青铜器基本上被淘汰,铁器登上了历史舞台。

    汉朝需要大量的铁矿,以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执政者驱使大量的工匠成年累月在荒山野岭中找矿采矿。

    《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为铸钱和冶铁,专门有“吏”、“卒”、“徒”,每年要驱使十万人以上去“攻山取铜铁”。

    刘禅在占据南阳郡后,获得了数千名铁匠,完善了蜀中的冶炼工艺。

    南阳郡在没有遭遇动乱之前,号称天下第一大郡,人口超过百万众,堪比一州。

    但南阳真正闻名于世的是冶炼!

    “宛钜铁釶,惨如蜂虿。”

    南阳从先秦时期,就是楚国的冶炼中心,冶铸技术闻名于世。

    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促进了冶炼工艺的发展。

    遍布南阳各地的打铁作坊,为天下之最。

    刘禅获得这些铁匠后,全部安排到了直百司,再加上越嶲郡矿场的产量激增,汉军的甲胄数量、质量将获得飞跃。

    唯一不稳定的,便是越嶲郡的蛮夷。只要解决了南中的麻烦,那么汉中国的飞速发展指日可待。

    能否一举将江东甩到身后,就看汉中国对南中的处置了。

    刘禅没有丝毫地掉以轻心,真正将此事当成宏图伟业来完成。

    一个古代政权是否强大,盐铁的产量能够反馈出来。

    蜀中的井盐产量是最高的,除了刘禅亲自掌控的盐井以外,诸葛亮也在极力地发展。

    他曾亲临临邛井盐进行考察,并且设置了司盐校尉,负责管理盐业。

    而负责开采铁矿、铜矿的官吏,称为司金中郎将。

    盐铁成为汉中国崛起的重要支柱,为战争提供了资金支持。

    其次便是蜀锦了。

    蜀锦是汉中国打开外贸的重要基础,与直百通宝绑定后,为汉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为何江东商人知道直百通宝是一个坑,仍然愿意入坑呢?

    “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其制字从帛与金也。”

    这就是蜀锦价值的霸道!

    寸锦寸金。

    在各种劣币横行的乱世,蜀锦可以作为流通的货币使用,而且是等同于“金”。

    诸葛亮在军令《言锦教》中称:

    “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军中之需,全藉于锦。”

    曹丕对于蜀锦的无可奈何,可以从《与群臣论蜀锦书》中略知一二。

    他号召群臣抵制蜀锦,结果没什么作用。

    江东商人又怎么可能放过这一块肥肉,明知直百通宝是坑,他们也要往里面踩,大不了少赚一点。

    盐铁、蜀锦是汉中国产业的支柱,再加上刘禅弘扬的蜀茶、琉璃(玻璃),相信很快就能恢复汉中国的府库。

    按照刘禅的估计,大概两年时间足够了。

    趁着这段时间,正好解决南中的隐患,开拓出一片新的市场。

    在糜芳的带领下,一行人翻山越岭,去往矿场。

    这条道路很明显被修整过,行人、马车才能通畅。

    一路上,刘禅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关卡,都驻扎着重兵。

    这是糜芳为了防止矿工逃跑,设置的障碍。

    越往内,刘禅不祥的预感越来越强烈。

    他遇到了运输铁矿石的蛮夷,这些人骨瘦如柴,基本上都是光着膀子,身上全都是泥沟,皮肤黝黑。

    这意味着什么?

    糜芳并没有善待他们,只是让他们不至于饿死,甚至还需要饿着肚子干活。

    要是把这些人放出去了,以他们对官府的仇恨,怎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