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九十四章:大厦将倾,论持久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九十四章:大厦将倾,论持久战 (第2/3页)

两淮之地的混战,才刚刚开始。

    大军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

    围攻长安的刘禅,似乎意识到了一点。

    短时间内,汉军很难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我军获得了一定的优势,但不能骄傲自满,必须做出持久战的准备。”

    “何为持久战?”

    “即整合凉州、三辅之地的力量,发展生产,以补全我军的后勤,减小后方的压力。”

    刘禅滔滔不绝,讲诉着最近的安排。

    简单地说,就是在西凉和三辅之地进行“军屯”。

    司马懿不是要坚守吗?

    汉军便摆出一副持续进攻的姿态,一年,两年,甚至三年以上。

    不死不休!

    以蜀中的财力,完全足够支撑十五万的远征军。

    更何况,蜀中还开拓了南方丝绸之路,无数的商贸货品,可以从蜀身毒道,与贵霜王国贸易。

    现在汉军还占据了凉州,这意味着什么?

    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也将被他们掌控。

    有了这两条商道,何愁物资不足?

    屯田,获得粮食。贸易,获得军资。

    双管齐下!

    刘禅的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张飞不满道:“真要如此吗?”

    “叔父,长安短时间内,是拿不下的。”刘禅无奈道。

    “怎么不行?一鼓作气即可拿下!”张飞声如巨雷,信心狂燃。

    “一鼓作气,只会在城下留一地尸体。”刘禅没有退让。

    “阿斗说的没错,攻城依旧进行。但屯田的事,一定要放在心上。”刘备凝声道。

    这是缓解后方补给压力的唯一办法。

    黄权负责凉州的屯田,三辅之地则是交给了刘禅。

    他发动数万民夫,与士卒一同屯田,热闹非凡。

    司马懿收到消息后,整个人都愣住了。

    蜀军最大的困顿在于,运输困难,急于决战。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简单地说,若国家因作战而贫困,一定是军队进行了远途运输。

    为何?

    运输粮食尤其耗费人力。

    在古代,人口决定着生产力,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

    国力都用在了战争、运输上,百姓一定会穷困潦倒。

    军队驻扎的地方,物价一定会攀升。

    这些攀升的物价,会转移到百姓的生活上,他们钱财一定会被耗空。

    为了应对这样的困境,国家急于征集财税和劳役,又进一步促使国内的矛盾。

    这都是出自《孙子兵法》,司马懿最擅长的就是这一招。

    毕竟曹魏占据的地方,是南方的两倍,物产之丰富,非同一般。

    历史上诸葛亮北伐,就是这么被耗垮的。

    刘禅察觉到了汉军最大的漏洞,因此查漏补缺。

    蜀中不缺粮食,粮食的生产足够满足所需,而且百姓都有盈余,家家户户有屯粮。

    可是,运输粮食是蜀中最大的弊端。

    所谓的栈道,和飞檐走壁差不多。雨季降临,蜀道断绝,很可能几个月都无法运输。

    反董联合的时候,洛阳有八关,为何独走虎牢关?

    因为这条道路最通畅,最适合大规模用兵。

    军队超过十万,遮天蔽日,一天能吃一座山。

    现在不提前屯田,以后日子就难过了。

    只是司马懿没想到,蜀军竟如此胆大妄为。

    竟在他的家门口屯田。

    看不起谁呢?

    “末将以为,当派出骑兵,破坏蜀军的耕田,千万不能让他们屯田。”张郃沉声道。

    “没有老夫的军令,所有人不得出战。现在蜀中也有一支骑兵,我军没有绝对的优势。破坏耕田,不急于一时。”

    2k

    司马懿老谋深算,没有轻举妄动。

    庄稼要成长,需要几个月时间,随时都可以破坏。

    虽然这样做,有些不道义。但就目前而言,以胜利为绝对的宣言。

    刘禅在三辅之地大起屯田,百姓们欢欣鼓舞。

    这些百姓,部分是从汉中迁徙出来的,对汉室十分亲近。

    刘禅众星捧月,独树一帜。

    刘备发动了几次攻城,都没有撼动长安的防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