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五十六章:前线屯田,刘禅的胆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五十六章:前线屯田,刘禅的胆魄 (第1/3页)

    汉军二十万兵势,汇聚于司隶。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曹叡惶恐得忘记呼吸,

    “该死!”

    “刘备父子到底要做什么?”

    “真以为凭借着这样的手段,可以与我大魏抗衡吗?”

    曹叡怒不可遏,他登基以来,就遇到了亡国的危机。

    心中有种大恐怖,笼罩着他。

    他不甘心就这样,但又没有办法。

    “速速集结兵力!”

    曹叡当着群臣的面,没有风度地呐喊、咆孝。

    可是。

    魏国去哪里凑这么多兵力呢?

    一直以来,南方的征战就没有停止过。

    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君主,都在与南方作战。

    这样的高强度作战,持续了十几年。

    纵使魏国底蕴深厚,也被败光了。

    留给曹叡的家底,都压在了江淮、关中。

    只可惜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没办法,曹叡只能下令征兵!

    蜀中不是举国之战吗?

    那就痛痛快快地来一场!

    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司马懿坐镇兖州后,一边聚拢杜袭的溃兵,一边从江淮地区,抽调部分兵力。

    勉强凑出了十几万大军。

    但由于一半人是残兵败将,魏军的战斗力并不高。

    因此,司马懿当务之急是整顿兵马,让他们恢复战斗力。

    邓艾也被提拔起来,正式担任将军。

    以前他最多是个屯田校尉。

    当然,能够搞粮食的,一般都是牛人。

    荀或、诸葛亮、陆逊这些名士,也都是从搞粮食起家。

    邓艾能够被提拔起来,让很多人不满。

    为何?

    邓艾口吃。

    这很影响他的仕途。

    倘若不是司马懿提拔,他很可能一辈子都起不来。

    身为三朝元老,司马懿的地位也愈发巩固。

    只是对于曹叡……他也不敢有非分之想。

    曹氏祖孙三代,都不是省油的灯。

    因此。

    司马懿很想力挽狂澜,打赢这一仗,以此获得更多的权势。

    只可惜,他知道以目前的兵力,他只能选择防守。

    “先生。”

    “颍川之地只有几千守军,如此是不是太危险了?”

    邓艾目光一闪,露出疑惑之色。

    按理说,这么大的破绽,司马懿不可能注意不到。

    “这是留给蜀军的墓地。”司马懿沉声道。

    邓艾转念一想,似乎明白了什么。

    倘若蜀军真的孤军深入,妄图对南阳进行合围。

    反而是魏军的机会!

    宛城的粮食足够支撑半年,短时间内不需要后方的增援。

    倘若蜀军真的派遣几万军队,进入颍川,司马懿即可瓮中捉鳖。

    蜀军的运输补给线抵达洛阳,已经足够漫长了。

    再延伸至颍川,一样是孤军深入。

    除非刘禅能够消化司隶地区,为军队提供粮草。

    否则依靠汉中、蜀中供给粮食,根本不现实。

    亦或者赵云能够攻克宛城,从荆州供粮。

    这两条线对于蜀军来说,都很艰难。

    司马懿正是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设置了诱饵。

    倘若蜀军真的上钩,他反倒是赚了。

    刘禅此刻根本没有时间,因为他在学习诸葛亮的精锐战术。

    屯田!

    如果只是普通的屯田,也就没必要拿出来炫耀了。

    这是在魏国眼皮底下,屯田。

    汉章武七年(227)。

    刘禅秉持着,打到哪里,就种到哪里的原则,于河南尹、弘农、京兆尹等地展开屯田。

    一来,可以找点借口,收回地方豪绅的土地。

    二来,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战争,从来不是简简单单。

    刘禅从一开始,就打着持久战的名号,进行东征。

    否则二十五万大军吃什么?

    三辅之地的屯田,完全不足以供给大军。

    从后方运输粮食,到关中后,损耗三五成都是很正常的。

    因为劳役也需要吃东西,而且蜀道艰难,一旦下雨就容易失期。

    劳役每一天都在消耗粮食。

    所以运输到前线,能够存留一半,已经不错了。

    而且劳役回程,也是消耗粮食的过程。

    总不能饿着肚子回去吧?

    纵使沿途有郡县,但这些郡县的粮食,也被抽调至前线了。

    劳役一送一回,所消耗的粮食都是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