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马谡的思路 (第3/3页)
《剑来》
无论如何选择,魏军都需要大规模地调动。
目前洛阳的守军是五万,曹叡进攻的话,的确有较大的胜算。
他沉吟良久,召开了一次次朝议,又将难题,通报了司马懿。
司马懿也没有想到,刘禅竟然这么决绝。
上党号称天下之嵴。
“俯瞰中州,肘臂河东、并州,则谓晋国咽喉也。”
秦昭王四十五年(262)年,秦攻上党。
韩国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主动将上党献于赵国,被封为华阳君。
廉颇率赵军扼守三关要道,与秦军相持三年之久。
长平之战,就是爆发在上党。
只要魏国派遣一员良将,防御上党,即可遏制汉军的进攻。
为何刘禅会选择并州、上党作为突破口?
司马懿百思不得其解。
在他看来,这完全是吃力不讨好之举。
强秦尚且需要攻打三年,何况现在的蜀汉?
忽然!
司马懿心中起了警惕!
当年长平之战,廉颇看似抵御了秦国三年,却也耗尽了赵国的国力。
为了支撑这么多兵马,赵国可谓是倾国之力。
国内的粮草、物资都运输至前线。
赵王都需要吃剩菜剩饭,何况天下百姓?
饿死者无数。
倘若刘禅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思,跟魏国耗下去。
魏国能够支撑吗?
司马懿犹豫了!
他第一次意识到刘禅的用心是那么地险恶!
“刘禅必然不会强攻上党,而是与我军继续对峙。”
“一来,耗费我国粮草、物资。”
“二来,将我军调离兖州,让江淮之地空虚,给江东可趁之机。”
司马懿心如明镜。
但这计划的关键在于,如何破解?
司马懿的目光,放在洛阳上。
倘若能够攻破洛阳,那么一切艰难迎刃而解,魏国还能赚回颜面。
问题是,洛阳占据险要,真的能够攻下吗?
杜袭。
误国啊!
汜水关不丢,情况不会如此险峻。
司马懿恨不得参杜袭一本,好让他跟着郭淮去吃牢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