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一〇章 伐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一〇章 伐蜀 (第2/3页)

 沉浸在天府之国的美梦里,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

    姬诵此次南征,出动了一万人。

    其中主力三千,另外七千奴隶负责运送物资。

    西周诸国现在都是大把的奴隶,随便用,所以这七千人的奴隶队伍,居然拥有黄、白、黑各色人种。

    黄种奴隶就附近一些方国和部落的;黑种是印度的土著,是一种矮黑人;白种则是雅利安人。

    姬诵骑在马上,看着五颜六色的奴隶队伍,很有些成就感。

    未来,他要征讨更多的地方,收集更多颜色的奴隶。

    姬诵也没有瞒着杜宇,也没有想着搞个偷袭什么的,就这么大摇大摆地就开进了蜀地。

    杜宇已得到消息,知道姬诵来势汹汹。

    他有点懵逼,这个姬诵,都还没有行冠礼,怎么就带着一大波人跑出来了?

    难道他要来攻我蜀国?

    不可能啊,我也没惹他啊。

    而且他都没有行冠礼,怎么就带兵了啊?

    退一万步说,就算他要攻我,有的是人选,怎么可能亲征呢?

    无奈之下,杜宇只得派人前去询问来意。

    结果姬诵命人送去了一份诏书,说杜宇逾矩称帝,乃是大不敬,要他赶紧的,献城投降。

    杜宇大怒,心想老子躲在家里称帝,关你鸟事。我也没惹你,你就带着大军跑来攻打我。

    而且还只带了区区几千人马?

    你这是看不起谁呢?

    于是,杜宇立刻召集兵马,加固城防,准备姬诵真的来攻的话,就给他一下狠的。

    杜宇并不害怕西周的报复,蜀地四面环山,能入蜀的地方就那么几条口子。

    杜宇只要派很少的人就可以收住关隘。

    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是这个意思。

    西周再强大,也没有用。

    如果能够活捉姬诵的话,找西周勒索点好处都不在话下。

    想到这里,杜宇有点高兴,他也懒得率兵出击,干脆就在家里守株待兔了。

    武王伐纣的时候,与八大诸侯会盟,其中之一就是蜀国。

    商灭之后,蜀国得了不少好处,于是蜀王杜宇就飘了,他自立为帝,号为望帝。

    这个称帝和后世的称帝是有一些区别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便将“皇”“帝”这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称号。

    “皇”就是大,始。使用它意味着使用者是某一事物的源头或者某个领域的开拓者,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创始人。

    “帝”通“缔”,是缔造的意思,也就是某一领域的极致。用现代话来说叫集大成者。

    杜宇当然不能称皇,因为他前面还有历代蜀王,所以他就称了帝。

    这个称呼让诸侯有些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因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他窝在四川盆地不出来的话,谁也拿他没办法。

    姬发在世的时候,蜀国还算恭敬。姬发一走,杜宇大帝就彻底放飞自我了。

    他自在逍遥,怎么会听命于姬诵那个黄口小儿,于是就和西周彻底断了联系。

    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河流纵横,物产丰富,他自成一国,也没有要求人的地方。

    数年前西周灭掉苴国的事情,也没有引起杜宇的警惕,反而还让他拍手叫好。

    因为这个小国经常和巴国联手,忤逆蜀国。

    可是他老了,昏聩了。他没有想到,苴国是西周进入蜀地的门户,苴国一灭,就代表着西周进入蜀地的通道被打通了。

    苴国对蜀国的重要性,就好比后世的幽云十六州对中原的重要性,苴国一灭,西周大军就可以长驱直入,进入巴蜀。

    姬诵忍杜宇很久了,姬诵富有四海,也只称天子,这货居然称帝。他有何功德,敢与三皇五帝并肩?

    上次灭掉苴国,借口是为了夺取沥青,实际上就是为了伐蜀做准备。

    自从和东商交流以来,西周明白了地下矿藏的重要性。而蜀国自古就以金器,井盐而闻名,矿藏之丰,可见一斑。

    姜子牙从东商回来之后,伐蜀大军便立刻开拔。

    不过这一次,姬诵决定亲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