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不为瓦全 (第2/3页)
五千里,带甲百万、车万乘、马万匹、粟稻可支十年,无论是守境自保,亦或出兵征伐,绰绰有余,楚国有气吞山河之势,雄霸天下之资。反观秦国之强,却东败于齐、北败于赵,损兵何止十万。秦国虽强,却也并非是天下无敌。”
公孙衍上来就是对着楚国一顿夸,但他说的也尽是实情。
熊槐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悠悠问道:“楚国虽然能战,但楚国为何而战?”
“楚国自为楚国而战。若大王任凭秦国咄咄逼人,假以时日,待秦国强于楚国之时,秦军便会分兵两路,一出武关、一出黔中,彼时秦军南北共击,郢都危矣、楚国危矣。大王认为楚国能战否?”公孙衍如实道。
对楚国之策,早在公孙衍任秦国的大良造之时,秦国便已经开始筹谋了。只不过随着他的离秦,加上齐国和赵国的政治变动,使得秦国对楚国的作战计划不由得陷入停滞、而转向对三晋的攻伐。
对方的一番话让熊槐不禁暗暗心惊,稍微一想便可知道对方所言非虚。
如今商于之地便是秦国进攻楚国的桥头堡,其如同一把利剑、牢牢插入楚国的国境之中。秦、楚两国谁得到了商于,便相当于掌握了进攻的主动权。
熊槐继位之初,便发起了对秦国的第一战。所求的,也是为了夺回商于之地。但结果却是不尽人意的。商于之地不仅没有夺回来,反而丢掉了几万精兵,若非是舔着脸送美女去和盟,宛城恐怕都要丢了。
这几年来,熊槐对此事一直是如鲠在喉。他又不是傻子,自然能看得出、当今天下的形式。而今列国之间能同楚国一战的唯有秦国和齐国,而此次五国合纵正是针对两国而行。这也是他更倾向合纵伐秦的原因。
不过,前些年对秦国的战败,让他一直秦国抱有一股忧惧之心。为此才一直在秦国和三晋之间踌躇不前。
殿内的众多楚臣,少数为公孙衍的见解感到唏嘘,大部分却是不屑一顾。
不屑的原因并非是他们反对合纵,对秦作战大多人还是持赞同态度的,他们只对公孙衍话中的南北夹击感到好笑罢了。
秦国若想举兵攻打黔中郡,那就必须借道巴蜀。而巴蜀又可轻易借道于秦国。
熊槐眼神微凝道:“无怀国优,势必国危。但寡人以为,秦相所言还是有些危言耸听了。”
公孙衍不动声色地撇了撇嘴,继续道:“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祸患不止,秦、楚两国本就是水火不相容,这过往盟约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外臣请问大王,大王何时见秦国遵守过盟约?晋阳一役,许地而拒地、拒地而夺地,皆秦国之所为也。今日秦国之所以不攻楚国皆因今日楚强、时机未到,若待秦强而楚弱之时,楚国又当如何自处?外臣以为,大王尽可不必望此虚文,而今应当早日断绝。弱秦而安天下,弱秦而强楚国!”
熊槐起身对着公孙衍遥遥一礼道:“先生所言,尽皆良言。不过,还是容寡人与众卿商议一番,再与先生答复如何?”
“大王!”屈原当即出身揖拜道。
公孙衍摇了摇头:“而今秦之势危,乃千载良逢之际。不曾想大王还在吝惜财物,犹如小儿抱马一般、恋恋不舍。”
熊槐眼角抖了抖,长呼出一口气:“楚国若从之,列国当何时出战?”
公孙衍当即揖拜道:“若得大王应诺,此次行盟,大王当为纵约之长。合盟之日,当为发兵之时!”
……
张仪仰躺在家中的软塌之上,心不在焉地看着手中的简书。近些时日他总是有些心神不宁。
“哎。”张仪轻叹一声,起身朝着屋外走去。
宅院内载种着许多花草林木,其中最多的便是月季花。而今鲜花正是烂漫之时。
昔日入秦后,他便将妻儿尽数接到了咸阳。如今这座阔大的宅院倒是稍显空荡了、但他却一直都在差人定期地清扫。
或许只是为了留个念想吧。
“相邦,楚使求见。”侍者的话,打断了张仪的回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