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45章:被催化的龙场悟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445章:被催化的龙场悟道 (第3/3页)

有些发红起来。

    他宛如入梦了一般,突然回想起多年前抱着竹子“格物”,他对着竹子苦思七天七夜,什么都没有得到,反倒是大病一场。

    格物……实践……格物……实践……

    轰隆,洞外一声惊雷,将洞内照的大亮。

    王阳明以实践入手,参详儒释道,对朱熹的学说进行再定义,顿时觉得一切仿佛都说的通了!

    “轰隆隆!”

    电闪雷鸣,恍若白昼,思想的火光在龙场驿的小山洞里也摩擦出火花。

    当王阳明换种思路,以《实践论》参详以往学问时,各种不通达的地方,此刻都豁然开朗。

    他参禅参到笑了,脸色也恢复了正常。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乃朱熹给出的成圣的道路。

    八条目的开端,即“格物”和“致知”。开端若是不对,那么就是第一步便踏错。

    王阳明就是在格物的时候,抱着竹子苦思无果,进而对朱熹的学问,产生了疑问

    按照朱熹的意思,格物就是在事物上寻求道理,即“天理”,致知就是在心里不断扩充对事物的“知”。

    因此朱熹要求那些想要践行圣人之道的读书人,必须对圣人所著的经典逐字逐句研究明白,了然于胸,然后实践之,以达到圣人通达的境界。

    而在熟读黥人实践论后,王阳明豁然开朗,觉得必须将“知”和“行”结合起来。

    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真知和能行不能分开,真知必然能行,能行必然是知!

    想到这一点后,王阳明心中闷气顿消。

    对圣人的理解,必须在圣人所说的具体事情上完成,而不能通过读书!

    寻章摘句乃是岔路,如果认为自己理解“知”了,但依然不能实践,则是没有真正理解。

    其原因是因为内心充满了私意杂念,即气拘物蔽。

    王阳明猛的睁开眼睛,不禁一声长啸,大声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他找出黥人的报纸,再度阅读起黥人的《颜政哲学》,他心里头明白,困顿他二十余年的问题,终于被解决了。

    豁然开朗的感觉极好,洞悉大道的感觉令人浑身轻飘飘的。

    朝闻道,夕死足矣!

    王阳明再看黥人的学问时,再也无法乱自己的心,此刻他只觉得,黥人的学问合乎大道,与圣人的学问,可以殊途同归!

    ………

    正德二年春夏之际,王阳明悟道于龙场!

    自大明与东秦成为一对矛盾开始,颜政就无法阻止双方对彼此的影响。

    颜政哲学的激化下,王阳明龙场悟道提前,还不知会卡出什么样的BUG。

    …………

    …………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