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79章 我是流浪记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79章 我是流浪记者 (第1/3页)

    在闫晓光的提醒下,在郑义的鼓励下,我连夜写就了一篇题为《管城还是乱城?》的新闻稿,把所见所闻全部写了进来。

    第二天,我把写好的稿子交给了方亮副总编,他大概看了一眼,当即认定完全可以发本期报纸的头条。

    伊总编听了方亮副总编的汇报后,当即同意了他的看法,并亲自在稿件上签字。

    这件事,很快就在报社内部传扬开来。

    下午临下班时,陈剑主动约我一起吃晚饭,说是随便聊聊。

    说起陈剑,经过这半年多的接触,我也是多多少少对他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

    陈剑是广西玉林某小镇的乡下人,初中肄业,一年前来到南粤,和众多的活跃在南粤的“弄潮儿”一样,也是凭着“一杆笔和两条腿”在南粤市混饭吃的。不一样的是,多数人的怀里都揣有一张文凭作为敲门砖,唯独陈剑和我一样,压根儿就没有文凭可谈。

    陈剑来南粤,凭的是著名的学者型老作家舒芜的一封信。

    那封信,不是写给陈剑的,却整篇都是答陈剑问,发表在人民日报副刊上。

    老作家舒芜的这篇文章发表的时候,陈剑还在北京的中国社科院做临时工,工作是门卫,管收发报纸和信件的,也就是勤杂工。

    闲余时间,他大量阅读报刊书籍,尤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侧重,凭着过人的记性,积累了一定的知识,自己也时常学写一点儿古典诗词,有了一定的修炼。

    一天,陈剑在收发室翻看当天的《人民日报》副刊,看见了老作家舒芜发表的一首诗,看到诗的注解有两处失误。他当即打通了报社副刊编辑的电话,指出了其中的失误。

    大约半个小时后,陈剑接到了舒芜老先生打来的电话,两人进行了一番沟通和交流。

    第二天,《人民日报》副刊就刊发了舒芜老先生的《答陈剑问》,对自己的错误进行了纠正,并在文章里对陈剑的古典诗词基础给予了高度评价,说他压根儿没想到,不假思索顺口就指出自己诗词引用有错的人竟然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