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四章 邮驿和官道 (第2/3页)
上,赵国基本上不用怎么管,每隔一段时间用大豆等精料追一次,保证不掉膘就行了,而且还有抓不完的野马。
但是放到中原,所有的草料都要靠赵国支撑,加上骑兵的战马,开支有点大。
到目前为止,在草原上种草计划还只是计划,连草种都没撒,适合作为牧草的苜蓿也完全没有踪迹。
赵括记得历史上是张骞出使西域,抵达大宛,见到马吃的是苜蓿,后来就带到了中国,汉朝开始种植苜蓿喂马。
但是大宛距离赵国太远了,赵国从居延古道西行的商队到现在都没有回来。出发一个月后还派人送过一封信,之后连信都没有了。
现在是死是活都不知道,河西走廊在这个年代已经非常非常危险了,居延古道四周全是大漠,比河西走廊还要危险,赵括只希望他们能够平安归来。
“除了军事文件和官方文书之外,凡赵国人,皆可以通过邮驿站进行寄信。寄信需要购买专门的信封,每个五钱,信纸每张一钱。正在服役的士卒及其亲属,每年有一次免费寄信的机会。”
在这个绝大部分人都不识字的时代,写信是非常奢侈的,但是如果有机会,即便大家托关系找人,也会想办法给留在家中的妻子和在外打仗的丈夫写一封信。
信封和信纸主要是为了回一部分成本,除了本身的价钱之外,赵国还可以在信封上印赵国商会的广告,赚一些广告钱。
这样一来,每年赵国只需要投入一半左右的钱,就能够将邮驿站维持下来。
至于反过来赚钱,不发生奇迹的话,是不可能的。从邮驿站开始设立,到之后两千年,就没有哪个朝廷靠这东西赚过钱。
下方官员除了议论需要花费多少钱,赵国能不能支撑住之外,没有太大的反应。
截止目前为止,赵国所有的变法,除了一开始清量田亩,重立农税和兴建学院,普及教育之外,没有一个触及他们的利益,反而给了他们不少好处。
清量田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