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七十八章 一分钱没花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四百七十八章 一分钱没花 (第3/3页)

的总不会也是这样吧。”荀子还是有些不敢相信。

    自古以来,大兴土木都是劳民伤财的,怎么可能不花钱,反而赚钱。

    “不是,但其实差不多。看起来花了很多钱,其实这些钱并不是一次性花出去的,而是分成几批花出去的,等到第三批或者第四批的时候,第一批花出去的钱已经开始盈利了。然后又能继续布置产业了。”赵括说道。

    当然,还有一点他没有说,就是纸币的作用。

    本来纸币只是为了解决赵国铜钱过于短缺问题,方便携带的。

    所以赵括一开始发行的纸币并不多,大部分都是五钱、十钱、二十钱的,主要是用于以工代赈,然后赵国通过商会进行回收,以此来形成闭环。

    少部分是大额的,一万、五万、十万这种的,为了商会之间的交易。

    只在赵国商会和一些主要商人之间流通,赵国从他们这里购买粮食,然后他们拿着赵国给他们的‘凭证’去煤矿和盐场取煤和食盐。

    但是赵国开始小瞧了商人的逐利性,既然这些‘凭证’能够和赵国交易,那为什么不能和其他人交易?反正赵国只看凭证,又不看人。

    很快,大家就发现了纸币的优点,和沉重的铜钱相比,纸币太方便携带了。

    于是短短数月,纸币便在中原流通开来。各国官府不仅没有阻止,甚至还抢着兑换纸币。

    这时候,赵括意识到自己发行的不再是一个‘凭证’,而是纸币,可以购买任何商品。

    再加上后来连秦国、东胡、越国都开始使用纸币交易,整个天下在为他背锅。

    赵括的胆子也变得大了起来,不再单单依靠赵国来发行纸币,而是衡量整个天下的需求和产值来发行纸币。

    好处就是赵国快速收割天下财富,一国堪比六国强。

    坏处就是一旦有两个国家联合挤兑,赵国的信用体系就有可能崩溃。

    不过赵括相信,没有人会发现这件事。

    就算发现,他也有后手。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