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七十五章:大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百七十五章:大风 (第2/3页)



    “黄台吉自关宁而来,综合谍报与夜不收探报,其旗兵总数约在一万四千人左右,以孔有德为首三顺王部众一万五千人,绿营兵一万五千,外藩蒙古骑兵四万,总兵力达八万五千之众。”

    陈望微微颔首,黄台吉领兵进攻关宁,用的主力是绿营兵和孔有德等汉军的部众,旗兵只在关键的时候出战,外藩蒙古的骑兵只是作为掩护。

    所以旗兵和外藩蒙古的伤亡并不大,绿营兵和汉军的兵力减员差不多有万人。

    外藩蒙古本来仅有三万人,多出来的这一万人,是围攻宁远的部队撤围后,从一片石绕道入关。

    清军已经彻底放弃了进取关宁的想法,余众全面收缩回援,固守松锦一带。

    “八万五千人……”

    陈望看着沙盘之上,济宁城南密密麻麻,代表着清军的蓝色军旗。

    如今济宁城,多尔衮在城中有万余兵马。

    驻防在西面的豪格所部是两蓝旗为主力的三万兵马。

    东面则是有三万的兵力,汇合黄台吉所部,兵力逾十一万。

    而现在防守着西线的沿岸的,是河南镇的第五、第六、第七三师,共计三万六千人。

    陈永福所部驻防济宁城东南的演武场内。

    整个济宁的东面,共有四万六千战兵。

    本应有四万八千人,但是连番的战事,伤亡总数迫近到了两千。

    这些兵力,自然是不足以支撑整个大局。

    陈望的目光从沙盘之上缓缓扫过。

    驻防在西面,镇守着鳌关的是曹变蛟所领的湖广镇第三师,共有两万左右的军兵。

    “让刘国能接任曹变蛟鳌关守将的职责,率领步兵守备鳌关,所有的火炮全部留下,着曹变蛟即刻领麾下精骑六千至济宁城东与陈永福合营。”

    从济宁城西被河水环绕,又有马场湖作为天险。

    清军根本没有什么水师,为了阻拦靖南军的水师北上,几乎将所有的舟船都沉在了运河的沿途。

    济宁城东,本来就是陈望预留的与清军决战的地点。

    因此在进攻济宁的这一个月时间以来,作为城西重要水关的鳌关,在大量民夫的努力之下,修建了足以护卫整个西面的堡垒群。

    随着春汛的到来,济宁周边的河水都上涨了许多,大军要想渡河,铺设浮桥的难度也大大的增加了。

    曹变蛟湖广镇第三师共有五营,总兵力逾两万。

    哪怕是曹变蛟带走了六千的精骑,刘国能的麾下还有一万四千的兵马。

    这些兵马用来进攻虽然乏力不足,但是若只是防守,这些兵力依托着此前修建的堡垒群,足以支撑整个西面的战局。

    代正霖侍立在陈望的身侧,他看到了陈望将目光投到了济宁城南的区域,心中会意,当下将济宁城南的情况讲述开来。

    “济宁城南部、东部城墙多为我军炮火所摧毁,大段城墙倒塌,城门也被我军利用障碍堵塞,难以及时调兵驰援。”

    “但是济宁作为城池,仍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支援作用。”

    “黄台吉所部驰援而来,因为我军的限制,必然会先在济宁城东北处,原济宁清军城南大营处停驻。”

    “清军援军可以从济宁城南大营,直接进入济宁城中,自济宁城出,进攻济宁城南。”

    “我军必须要在济宁城南地区留下一定的部队,以防备可能到来的袭击。”

    陈望点了点头,如今参谋司的发展迅速。

    最开始的时候,参谋司从各营之中选拔出的青年军官们,一直都只是学习,根本就没有谏言的能力。

    大部分的时候,都是陈望将将校们召集而来,参谋司作为情报提供,军情分析,将校们建言献策。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参谋司的这些青年武官们逐渐的成长。

    参谋司真正的开始运作,他们学会了如何打仗,如何制定方略,如何未雨绸缪,假设情况预防可能到来的袭击,并为此制定相对应的方案。

    参谋司的步入正轨,也让陈望少了许多的工作,精力消耗也更加的少了。

    “参谋司的意见是什么。”

    陈望没有直接将心中的想法说出来。

    虽然对于如何的部署,他的心中早有决定,但是在听到了参谋司的汇报之后,陈望改变了决定,询问起了参谋司的意见。

    代正霖微微一怔,一般情况下,这种大规模的军事调动,陈望很少询问参谋司的意见。

    不过也只是稍微的停顿,代正霖很快便恢复了干练。

    “参谋司意见,自济宁往城南,主要在于两地,一为城西南之草桥,二则为济宁城正南之绩水关。”

    “春汛之后,河水上涨,只需要毁掉这两处关桥,便可使得清军难以调动大军渡河南下。”

    “我军只需要在后方,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